打印本页

康熙龙凤砚鉴

来源:《余杭文体》        发布时间:2002/11/18 17:08:12        点击率:2921

长36厘米,宽24厘米,高4厘米。现藏余杭博物馆。

砚呈紫色,砚面和砚底均采用浮雕装饰。砚堂下部海水浩淼,正中激起一朵浪花。砚堂左右砚缘祥云从海面升起,层层叠叠。砚额云层中露出一四爪腾龙,张牙舞爪,慑人心魄。

砚底有长方形浅框边,为典型清初样式。中部一凤凰单脚独立于山岗,造型生动,雕琢精细。凤凰上部正中刻“康熙九年龙凤呈祥砚”篆字阳文纪年方款。

砚身四侧均有楷书阴刻铭文,上侧为“康熙丁未年制”,左侧为“石样玲珑守墨池”,右侧为“爱他清洁便题诗”,下侧为“此东坡砚铭也”。此砚质地细密,触手即润,发色幽雅,形制较大,有绝对纪年,颇为难得,是一方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的端砚精品。

  

砚底                    康熙龙凤砚                    砚底拓片

砚,自古即被冠为“文房四宝”之首。“四宝”中的笔、墨和纸皆可随时收索,只有砚可与终身为伴,历来被文人雅士视为书斋中的知己。北宋唐庚在《古砚铭序》中,从寿夭、德性的角度,对砚作了深情的礼赞:“砚与笔墨出处相近,独寿夭不相近也。笔之寿以日计,墨之寿以月计,砚之寿以世计。其为体也,笔最锐,墨次之,砚钝者也。岂非钝者寿而锐者夭乎?其为用也,笔最动,墨次之,砚静者也。岂非静者寿而动者夭乎?吾于是得养生焉。”他认为,砚是四宝中使用寿命最长久的,从体态上看,笔最尖锐,砚最钝。岂不是钝者经久耐用,而锐者容易受损?从使用上看,笔最动,砚最静。岂不是静者长寿,动者短命?从中也悟出了人的养生之道。

砚的历史非常久远,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仰韶文化的庙底沟遗址和姜寨遗址中都发现过一种石制的研磨器,是原始先民们为绘制彩陶而用来研磨颜料的工具,也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古砚。由于它沿用的时间很长,一直到汉代,故汉以前的砚都称“研”。

到了唐代,随着的文化的全面繁荣,诗歌、书法、绘画的巨大成就促进了文具的同步发展,在制砚方面也开创了一个新时期。端石和歙石两种优质砚材的发现和使用,使中国砚史上出现了“双峰并峙”的奇观,并奠定了端、歙二砚在砚史上的主角地位,其影响一直及于今天。

如果说砚居“文房四宝”之首,端砚则居“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澄泥砚和洮河砚)之首。端砚,产于广东肇庆东郊斧柯山西麓之端溪,故又名端溪砚。端砚的质地年代属泥盆纪,距今约六亿年左右。石色紫红,或透青、白,以青紫色者为上乘。石质温润如玉,磨墨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笔。到了唐晚期端砚被列为贡品,出产名砚的水岩被称为“皇岩”。此后历代几乎朝贡不绝。

宋以前的砚着重于适用,装饰并不讲究。到了明清时期,不但求适用,而且讲究装饰之美,特别是清砚,纹饰丰富多样,雕刻精细工巧。并流行在砚上作铭题诗,记事述怀,祝祷吉祥等,集文学、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砚已不是单纯的文具,其玩赏性已压倒实用性。

今天,古砚已作为收藏和鉴赏的对象,其实用功能已被“搁置”,但它的历史、艺术价值却受到格外垂青,它的实用性已沉淀为历史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