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海云洞前忆景瀛

来源:《余杭文体》        发布时间:2003/7/8 17:04:00        点击率:2570

日前,为做海云洞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资料,又一次来到了位于超山南麓的海云洞前,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姚虞琴先生,想起了他那首七律抒怀:“行年已值鬼为邻,我与梅花孰主宾。从此入山堪邂世,不愁无地寄闲身。云中鸡犬玄都近,劫后沙虫白屋贫。岁晚墓门风雪里,一枝先报岭头春”。

七十多年前,有一对忘年好友,对有“十里香雪海”之誉的超山均十分爱恋,曾相约百年之后共伴梅眠。一位是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逝世后于1931年冬移葬于超山北麓之大明堂西侧。另一位则是余杭籍艺术家姚虞琴先生,于一九六二年春归葬于超山南麓之海云洞西侧。

姚虞琴,号景瀛,1867年出生于我区亭趾。在亭趾度过了他少年时期,从青年时代起辗转外地,最后定居上海,终以诗画书法之长而驰名艺坛。姚老喜收藏,又精鉴别,当时与吴(湖帆)、黄(保銊)、张(大壮)并称“四大鉴定家”。他与画家陈夔龙、程十发、陈祖香、唐云等和吴昌硕情谊甚深,常会聚“海上题襟馆”谈艺论画。姚老画擅兰竹,取径明贤,上窥郑、赵,幽静秀润,绝烟火气,与国画大师齐白石有 “北齐南姚”之誉。

海云洞

姚老性情淡泊,不慕荣利。少年时代已临清朝末期,当时考科举仍是读书人唯一正途。他的姑表叔是德清籍晚清经学大师俞樾(曲园)先生,因此姚老也向慕习读诗书,曾习过《八股时文》,但他并不热衷于科举,只喜欢读书吟咏。在姚老的藏书中有《穆勒名学》、孟德斯鸠《法意》、赫胥黎《天演论》、达尔文《物种起源》等译本,这些由欧洲传入的译著,在当时被视为禁书,也是正统文人所不屑看的。他在年轻时敢于冒时代之不讳涉猎新学,其崇仰近代文化的思想面貌,可见一斑。在辛亥革命后的1914年,姚老经友人介绍参加了“船山学社”。他喜欢清闲的生活,吟诗作画。因善于赋诗,被誉为“临平山下之诗人”。临平山的细砺洞、荷花荡和比西湖大数倍的东湖(临平湖),自宋以来,常为诗人吟咏之地。诗僧道潜的《临平道中》:“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使临平山下的风光,跃然纸上。其他如苏东坡、陆放翁等名士对临平风物均有吟咏。姚老的诗虽多应酬之作,但吟咏自然风光、田园情趣的也颇多,如《庚申春游超山》、《咏宋梅》、《临平安隐寺观唐梅》、《初夏临平道中》等作,闲适恬淡,颇有王(维)摩诘的风骨。他喜画兰,兰乃草卉,遁迹在深山冷坳,在春寒料峭时开出并不娇艳的花朵,绝不惊世炫俗。姚老称它“灵根自昔称香祖,位置孤高品独尊”,这种幽谷清香、清操自持的品格,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姚老的收藏甚丰, 1951年将所藏王(夫之)船山遗墨《双鹤瑞舞赋》经陈叔通转赠毛泽东,毛主席有信专述此事。姚老热爱家乡, 1957年姚老又将其收藏的24幅字画赠送故乡杭县文化馆。他还合编过《临平记再续》三卷、《杭县志稿》,并著有《珍帚斋诗画稿》一卷。

如果说亭趾是姚老的出生地,那么超山则是姚老的归宿之处。姚老画梅、爱梅、也爱到超山赏梅。1923年曾约陈散原、周梦坡、汪颂年、王绶珊、俞绶丞诸公同游超山。见宋梅虬枝遒健,花瓣六出,色晕淡红,不禁徘徊花下,思绪万千,建议在旁造一只亭子,并即题七绝《咏宋梅》一首:“话到崖山事可嗟,仙梅犹占宋年华。海桑历尽人间世,此树依然属赵家。”。亭成,即以梅名,曰“宋梅亭”。由吴昌硕画梅一帧并题序。周梦坡、吴昌硕和姚老分别在亭中石柱上各书楹联一付。周为“与孤屿绿萼花同联眷属,賸越山冬青树共阅兴亡”。吴为“鸣鹤忽来耕正香雪留春玉妃舞夜,潜龙何处去有萝蝯挂月石虎唬秋”。姚老集李商隐、罗邺句成一联:“腊雪已沾墙下水,冻梅先袒岭头枝”。

姚老虽比吴昌硕小23岁,他们却是忘年之交,对超山十里梅海均十分爱恋。“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这是吴昌硕的《忆梅》诗,也是他眷恋超山、思念梅花之情的真切流露。他们相约百年之后共伴梅眠。

超山可谓冬暖夏凉,山花常开,鸟语不绝,故历代骚人墨客纷至,常在此聚会吟咏。如今山阳的海云洞和山阴的吴昌硕墓均为文物保护单位,为探梅胜地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超山著名的人文景点,也是余杭旅游线上的一道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