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不该延续的遗憾

来源:《余杭文化报》        发布时间:2001/10/1 16:51:11        点击率:2423

“船过临平后,青山一点无”从杭州东向北行,过了临平乃是一片平原,因此, 临平山就成了行旅接近杭州的标志。山顶原有塔,亦曾是送客出杭州的终止标识,苏东坡有“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的佳句。相传临平山塔毁于元末。近悉有关部门欲于临平山重建宝塔,找回那消失已久的景观。

临平原有“十大”人文景观,现多废。位于临平山西南麓的安隐寺就占有“宝幢叠华”“安平晚钟”。安隐寺,唐宣宗时建,初名永兴院。后唐清泰元年(934)重建,名安平院。宋治平二年(1065)改名安隐。

出临平沿上塘河南岸西行1000余米即保障桥,古时候此处并没有桥,是一渡口,曰“宝幢渡”,安隐寺就位于渡口北岸。渡口有一石柱青瓦渡亭,供过客避雨遮日,亭的石柱上刻有“北渡一声钟,古木森森藏安隐;东行三里路,人烟密密是临平”的楹联。北岸河埠东侧耸立着一座高约5米的石质宝幢,幢身除刻有“唐大中十四年(860)正月二十七日建”的记年和“保境平安,迩远宁谧”外,还刻有整篇“陀罗尼经”,故又有“经幢”之称。宝幢东侧的道口有一石牌坊,额书“灵山贡秀”四字,左右对联为“千秋标格供清赏,一代繁荣胜劫余”。林荫道两旁古木参天,寺前一泓丹泉清澈见底,泉壁镌有明万历间(1573—1620)里人太学生郭绍孔题“安平泉”三字。山门内建有天王殿五间,围墙内东面有铁干虬枝的七瓣“唐梅”一株,西面建有“香雪亭”,亭旁有合抱黄杨及明代罗汉松各一株。穿过天王殿,朝南有大雄宝殿五间,大殿东侧僧寮“客堂”内悬有1918年康有为游安隐寺时所题“真如堂”匾一块。

据《临平记》记载,熙宁七年(1074)八月十二日,苏东坡与道潜和尚游安隐寺时,品尝安平泉后曾赋诗一首:“闻说山根别有源,拨云寻径兴飘然。凿开海眼知何代,种出菱花不计年。烹茗僧夸瓯泛雪,炼丹人化骨成仙。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为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遗漏了此泉而深感遣憾。

  

经幢(局部)                   (安平泉)

安隐寺屡建屡毁,新中国成立初,寺院僧房均属清代建筑,经幢、唐梅、黄杨、古松、石碑均保存完好。1956年,安隐寺、经幢(包括安平泉等)被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杭州地区第一批二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幢被毁,安隐寺被钱江五金工具厂拆建为幼儿园,安平泉被开成宿舍用水池。今现状虽改,水质未变。

第一次文物普查时,文物部门曾建议各级政府,对安隐寺旧址加以修葺,既保护文化遗产,又恢复名胜古迹。此后各界人士亦曾多次提案要求恢复安平泉。时隔20年的今天,第二次全省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着,对安平泉来说不知是否是一次机遇,但愿苏东坡的遗憾不再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