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千年沧桑通济桥

来源:《余杭文化报》        发布时间:2001/9/8 16:47:23        点击率:3263

通济桥位于余杭镇西北,横跨于南苕溪上以沟通南市北城。桥为三孔石拱,全长50米。桥西迎水面的桥墩外筑有两堵分水角,上方各开有一个券洞,以利溢洪,设计科学。被列为我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济桥始建于东汉熹平(172—178)年间,初名隆兴。因起初采用木梁建造,曾遭山寇纵火焚之,屡建屡毁。至明洪武元年(1368)全部采用石砌法重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邑人宋文瑞建市屋于桥面两侧,以租赁收入捐资兴学。教谕任昌运有诗曰:“通济桥跨大溪上,小店多开桥上头。一路篮舆行地稳,不知鳌背架层楼”。

(民国时期的通济桥)

1937年12月24日,桥上市屋被日寇焚毁,并在桥头修筑碉堡,从此通济桥上繁华的街市不复存在。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并立碑于桥之南堍,简介桥的兴建历史。

由于余杭镇西、南两面接近东天目主峰,南苕溪流经区多暴雨,汛期山洪凶猛,不仅殃及余杭镇,而且威胁着杭嘉湖平原。因此,自东汉陈浑治县时先行治水,余杭镇西南筑有上、下南湖蓄水分洪,建石门涵与滚坝,用启闭调节蓄水,以利农田灌溉。为进一步造福后人,政府正着手拓宽苕溪,给瘦弱的溪床增肥。通济桥也将因此而由三孔桥变为五孔桥,身材亦将更加苗条。

不久前从友人处得日寇焚毁前的通济桥誉印照,昔日的繁华重现眼前,仿佛能听到那廊市上飘来的喧杂声。如若明天的通济桥上仍能建廊开市,那将是余杭镇上一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