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宁绍嫁女 十里红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6/9/22 16:24:34        点击率:3094

   有人认为人生的重大礼仪可以分为三次:第一次是出生,第二次是婚姻,第三次是去世。出生和去世都是别人为自己操办,自己虽然是主角,但只是木偶一样,听凭别人的摆布,而只有婚姻是自己直接参与、直接操办的,自己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自古以来,婚礼是人生三次重大礼仪中最为隆重、最为盛大的。我为大家介绍的“十里红妆”,正是江南地区隆重婚俗的集中体现。
  所谓“十里红妆”,其实说的是旧时候江南地区嫁女儿的场面。人们常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来形容嫁妆的丰富程度。照以前的风俗,在结婚前一天,女方家里就要把置办的嫁妆雇挑夫送到男家去,由伴娘代为布置,俗称“铺床”或者叫“发嫁妆”。这铺床尽管不在婚姻六礼的范围之内,但长期以来却一直是汉族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户人家发嫁妆的队伍排列绵延数里,所以才得了个“十里红妆”的雅号。发嫁妆往往成为富家大户摆阔夸富的大游行。宋代文学家司马光就曾经痛斥过这个陋习,在他的《温公书仪》卷三中有这样一段话:“亲迎前一日,女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俗谓之‘铺房’。古虽无之,然今世俗所用,不可废也。……此乃婢妾小人之态,不足为也”。
  可见,发嫁妆的习俗最迟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但最铺张、最典型的莫过于明清时候的宁绍平原地区。
  以前,宁绍平原一带女方收了男方的聘金,而又不愿落下卖女儿的名声,富家大户往往就追加资金为女儿置办了日常起居一切所需的家具、器皿作为嫁妆,以免被夫家轻视而怠慢女儿,同时也向社会和男家显示女方的富有。这些嫁妆除了床上用品、衣裤鞋袜、首饰、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物件在结婚当天随花轿发送外,其余的大到床铺,小至线板、纺缍,在结婚前一天,就送往男家。发嫁妆的时候,大件家具两个人抬,成套的红脚桶分两头一人挑,提桶、果桶等小件东西则是盛放在红扛箱里面两个人抬。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红色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生命的延续。红色也是中国婚俗中约定俗成的喜色,所以嫁妆称为红妆、红奁,而宁绍红妆的所有器物都是髹朱漆或泥金朱漆,所以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红妆。
  在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里,就陈列着数十件江南地区朱漆嫁妆器具。每当参观者一下子看到数量如此众多,品种如此齐全,造型品相如此完好并带着浓重闺阁气息的红妆,总是很震惊,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壮观的“十里红妆”嫁女场面。
  这些嫁妆家具可分为内房家伙和外房家伙。如千工床、房前桌、红橱、床前橱、衣架、春凳、马桶、子孙桶、梳妆台之类放在内室的,都属内房家伙;画桌、琴桌、八仙桌、圈椅等是外房家伙。从功能上讲,可分为生活起居类、日用小木器、女工用品三大部分。
  在“十里红妆”中,最奢华、最具代表性的,就要数宁波的朱金千工床了,它的豪华和精致程度,恐怕连明清帝王享用的御床也难以和它媲美。宁波人对木床的制作普遍都很讲究,俗话说“一世做人,半生在床”,所以宁波木床必施雕饰,且往往朱金雕刻、黄杨木雕、镶嵌螺钿相结合。豪富大户相互攀比,不惜为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民间也不示弱,以雕制各式不同档次的凉床来竞豪赛富。
  宁波千工床一般都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称为“拔步”,又叫踏步,是床沿前的小平台。小平台的右边部分往往安放二斗二门小橱一只,上置钟、帽筒、花瓶、镜箱、茶具、灯台;左边放马桶箱一只。后半部才是卧床本体,除了再设置一道雕花门罩、垂带、遮枕以外,床内有的还设有书架搁板、角橱、钱箱、点心盒、防身器具等。床三面围有拆装式的雕刻或彩绘屏风。更考究的床外围还有走道,称为“巡更弄”式雕床。这种床不仅冬暖夏凉,且在室内再造了一个多功能的、私秘性强的起居空间。由于中国古代新婚之夜有听床的习俗,再加上以前的纸窗一点就破,所以有钱人家便想方设法扩大这床的范围,把它造得如同一座小房屋,可以说是屋中之屋。
  十里红妆。一方面表达了父母对女儿的拳拳爱意,以免女儿在夫家被轻视或受欺侮;另一方面,十里红妆也是家族富有、地位显赫的一种炫耀。在古代,两家联姻,家与家的联合比男女结合更被人们和社会重视,婚姻只是被作为壮大亲族、扩大权势的筹码来考虑。宁绍平原一带,在明清的时候是商贾官宦云集的地方,一向就有“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的说法。商人虽然手中握有大量财富,但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这个习惯的影响,政治地位向来不高,所以常常通过联姻来结交士大夫,借以提高自身的地位;另外,富商巨贾之家也常常世代联姻,来增强他们在商业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商人常常穿着光鲜靓丽的衣服,骑着高头大马,向人炫耀他的财富,唯恐人们不知道他有多富有。能引起万人空巷,以及长久被人津津乐道的十里红妆,最能扩大联姻两家的影响,提高两家的社会地位,用现代的话讲,十里红妆也是最好的商业广告。所以,这种豪华的“十里红妆”才会长久地留存下来。“十里红妆”虽然过于奢侈,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它的存在其实也是江南地区社会环境富裕的一种体现。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讲,十里红妆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往事,但在绿意浓浓的江南地区,还随处可以感受到十里红妆的遗存在闪烁,这些民俗遗存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正处在改革变化的历史转型期,社会经济文化民俗民风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急速变化。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这些民间艺术品正日渐消失,渐渐成为稀有之物。这也是各收藏机构、个人收藏者收藏的原因之一。衷心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保护民族文化的行列中来。
参考文献:1、《十里红妆趣谈》,范佩玲著。
          2、《中华传统文化粹典》,张茂华、亓宏昌主编。
          3、《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徐杰舜、周耀明著。
          4、《中华民俗》,乌尔沁编著。
         5、《民间喜事》,乌尔沁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