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轧蚕花溯源

来源:《江南水乡文化》        发布时间:2006/9/25 16:11:57        点击率:4569

旧时这一带蚕农对于蚕神的信仰可以说是十分虔诚的。在行为方式上,主要表现为对蚕神的祭祀。
  祭蚕神风俗行行色色,大致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蚕农们在各自家中祭祀,相关的仪式较为简单,点燃香烛,放些供品,礼拜一下,说几句虔诚祈求保佑的话语,也就算是已经了却心愿了。
  另一类祭祀则是一种社区性的大型活动。一般总是以某一个蚕神庙为中心,由当地的某几位民间权威发起,由好几个乡村的蚕农自发参与,有着一定的乡规民约来加以约束、规范,又有一些民间社团组织从中积极筹办、协调整合,才得以顺利进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庙会。
  旧时,这一带乡间的蚕神庙很多。有些庙专门祀奉蚕神马头娘,也有的庙里祀奉着好几个神灵,或是佛教的菩萨,或是道教的神仙,或是某个民间信仰中的地方神,不过这中间也常常会同时祀奉着一位蚕神。
  清明时节,或是在春天里的某一天。这种蚕神庙便会一下子热闹起来。附近的蚕农云集庙里烧香,祈求蚕神保佑他们蚕花丰收。有时候还会因此而举行迎神赛会,这就更加会热闹非凡起来。届时,人们把庙里的蚕神像恭恭敬敬地抬出来巡游,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迎神队伍。每个村落都会精心准备一台节目,龙灯、马灯、舞狮、台阁、地戏、拜香愿、荡湖船、精彩纷呈、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迎神赛会的队伍在岸上走的,叫做旱会。如果是放在一艘艘船上,沿着河流行进的,就叫做水会。不管旱会、水会,除了行走在队伍里的人之外,更多的群众则是挤在迎神队伍经过的路边或岸边观看。总而言之,这种祭蚕神的庙会就成了当地民众心目中的“狂欢节”。人们借着神灵的名义,要好好放松一下自己,尽情欢乐。
  还要提到的是,在这种以祭祀蚕神为中心内容的传统庙会上,当年还有一种不成文的“规矩”:那些未婚的青年男女总是喜欢到人堆里去挤一挤,挤得越热闹越高兴。当地方言把“挤”说成“轧”,俗称“轧闹猛”,又说“轧发轧发,越轧越发”。联系到蚕丝生产,便有了一种说法:“越轧蚕花越发”。人们以为:庙会上人越多,轧得越热闹,就预兆着今年的蚕花越兴旺。当地人因此便把这种庙会形象地称之为“轧蚕花”。
  这种不成文的“规矩”还有一层意思:据说在轧的时候,未婚的蚕农姑娘则非常希望有哪一个相识的或不相识的小伙子去摸一摸她的乳房。俗称“摸蚕花奶奶”。习俗以为:未婚姑娘在“轧蚕花”的时候能够被别人摸一下奶房,哪怕只是碰一碰,也就意味着她有资格当蚕娘了。而且,她家这一年的蚕花也就一定会丰收。否则的话,倘若轧了一通蚕花,居然没有一个小伙子理她,那将是一件倒霉的事。不仅她本人倒霉,更是预兆她家这一年的蚕丝生产要出问题了。
  据老人回忆,当年的这种“轧蚕花”庙会,事实上也曾经是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好时机。据说就有不少蚕农夫妻,是在“轧蚕花”时交上了朋友,而后再让双方父母出面,挽媒说亲,而最终喜结连理的。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提到的这种不成文的“规矩”,后来已经淡出了当地蚕农的生活。今天的人们只是偶尔还会饶有兴趣地说起这个典故;或者说人们依旧把这一类庙会叫做“轧蚕花”,但是那种“摸蚕花奶奶”的事却只是成为了一种回忆。
  也许有人会提出怀疑,在江南运河流淌过的这一带农村,直至近代,难道还会存在着这样一种风俗吗?这和儒家历来大声疾呼的“男女授受不亲”似乎有些水火不相容,怎么会在当年居然被容忍了下来呢?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学术问题。其实在文化人类学家眼里,这一类事象并非奇谈怪论,却是人类文化进程中十分普遍的一道轨迹。
  《佩文韵府》卷四《湘山集》提到:“园馁即胡馁,世传布种时口之语,则其生滋盛,故士大夫以秽谈为‘撒园馁’。”说的就是一种性行为崇拜的古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