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追忆江南水乡——临平

来源:《江南水乡文化》        发布时间:2006/9/25 16:05:08        点击率:7302

宇宙洪荒,杳无人烟
  临平地于杭州东北28公里的杭州湾北岸,早在四五千年前,未有堤塘阻拦,江面辽阔无垠,任海水山洪入侵,潮涨时一片汪洋,潮退时站在山上向南一望,塗滩、沼泽,沙草接天,杳无人烟。
  虽然已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尚难于在这里生存,只有沿临平山东南的缓坡上能容少数土著人生活,他们以渔猎和农耕为生。(1982年兴建临平山公园时,时有石镞、网坠等石器和陶器碎片出土,亦偶有极少量小玉饰遗存)临平山峙立于杭州湾北岸,一座天然屏障,江潮滚滚来时,到山前一碰便从东西两边分流涌向山后,即今日之星桥、小林、乾元,直到桐乡、海宁等地。退潮时夹带来的泥沙滞留下来,因此,这些地方成陆早于临平。在考古抢救发掘中,不仅能见到新石器时代遗存,而时有良渚文化时期的居住遗迹(柱洞)及墓葬发现。临平是冲积平原,在涨潮时,临平山很像海洋中的岛屿,未有实名前,当地人呼为“晾网山”,恐怕曾经起过这样的作用吧?
  
  官民抗灾,共建家园
  临平地近钱塘江,地势南高北低,平旷逶迤,海拔5.6米,不仅在汉、晋,直至唐、宋时代,还常受水患之苦。南朝陈,至德二年(584)冬十一月,临平镇沉为湖(注:1)。这是江潮入侵一例。宋宣和七年(1125)临平湖溢,建妙华庵以厌之(注:2)。这是受江潮冲激的又一例。
  勤劳的土著人为了生存,担土筑堤,农耕营生,经过无数次的艰苦奋斗,这方土地逐渐显露生机,出现了一处处村落,四民聚居。至汉三国吴,封褚泰为临平候(注:3),临平一带成为褚泰食邑,临平地名始生。山亦以地为名,由于江潮冲激,临平东南形成了一个约有三千亩大的湖泊,亦呼为临平湖,后汉延熙十二年(249)夏六月吴宝鼎出临平湖(注:4),故又称鼎湖。北宋端拱元年,(988)临平建镇,执政者为保境安民,元丰年间(1078—1086)靖海姚通判筑白龙堤(注:5);嘉定八年(1215)知仁和县赵希言筑临平塘重堤后不复决(注:6);绍定三年(1230)冬十一月筑永和塘捍临平湖(注:7)。官民合力在临平镇南开凿了一条东西向的运河,东接长安,流经临平境三公里,西通杭州塘河,即古运河南段,河面宽20—40米,水深2米,南由支流和睦港通钱塘江,北自龙兴船闸,与镇北下塘河相连。居民不仅饮用称便,成为临平母亲河,还利于商贸货运。为了蓄水利于农事,自东至西筑起了施家堰、吴家堰、费仁堰、梅潭堰、黄家堰、汤家堰,泮公闸、临平闸、小林大闸等,宋庆元元年(1195)冬十一月重修临平石笕(注:8),在临平镇中建陡门,接通南北向的下塘河,以利农事灌溉,便利交通,发展经济。
  由于临平水资源丰富,临平成为一处魅力无穷的湿地,河、湖、港、汊,大小池塘星罗棋布,且遍植莲藕,为历代杭城东北一处水乡景观胜地,名人雅士纷至沓来,如宋杨万里来临平题《过临平莲荡》诗二首:
  朝来采藕夕来鱼,水种荷花岸种芦。
  寒浪落时分作荡,新流张处合成湖。
  人家星散水中央,十里芹羹菰饭香。
  想得薰风端午后,荷花世界柳丝乡。 
  
  人烟稠密   百业兴旺
  人民傍水生活的习俗,始于原始社会,为了经济发展,更不能远离水源。像现今人们选择交通方便的公路两旁建房一样。于是临平民居沿上塘河及下河两岸安家落户,以陡门口为中心,分成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三条主要街道,河南埭、史家埭、庙前街次之,房屋均为传统的砧木结构二层楼房,亦间有石库台门,主要店铺都集中在东、西、北这三条街上。东大街有东元春棉布店、陈诚实百货店、恒兴昌纸店、泳隆、孙德昌南货店、陈同生腊烛店、冯源兴羊肉店、漱芳茶园等;西大街有西当铺、陈利生米行、周森泰布麻行等;北大街有聚乐园菜馆、施同春、泰山堂药材店、广达利广货店、俞立大薰鸭店、秋记瓷碗店、慎康当、翟恒泰、同昌酱酒厂、永泰染坊、史祥和丝行、黄裕和麻油店、阿英鱼行、安益茂地货行、范振昌、郎合顺米行、源隆、元升油坊等,大小店铺不下四百余家,大都是前店后坊,楼下开店楼上住家,街道宽不过四米,如麻油桥以北,桂芳桥以东宽仅二米。如下河几家米行及安益茂地货行前有临河过街楼和廊檐、河埠、美人靠长约200余米,营造与塘栖仿佛。
  临平各行各业中,运输业除了肩挑背负、车载船装外,还有一道独特的水乡风情——“牛拖船”,它是用十几条驳船头尾连系成一条长龙,前面用牛挽套住一头大水牛的勃子,由水牛游水作动力,船队上只需前后各一人,执篙驾驶点拨。这种船队运输效率很高,一般装的丝麻、麻布、棉花、土产等笨重货物,行动时,犹如一列水上小火车,游行在上塘河上,这是别地所看不到的水上景观。
  临平是鱼米之乡,主产稻米、蚕丝、布麻,土产有甘蔗、老姜、鲜鱼、药材,四乡聚集,远至德清、湖州、桐乡、海宁、嘉兴等地。往来交通全赖船只,自早晨五时至十时,车载肩挑熙熙攘攘为交易高峰时间,中午十二时后,各路来客均打桨摇橹满载而返。
  临平有上下河支流,赭山港、梅堰坝下河、史家埭河、北庙前河、木桥浜、九曲营浜兜、山北沿山河等,河、浜、港、汊交织成网,因而在河面上架桥沟通两岸十分必要。上塘河自东向西建有龙兴桥、里仁桥、桂芳桥、中山桥、永康桥、西阳桥;下河自南向北有斜桥、麻油桥、庚申桥、回龙桥、北庙桥、罗庄桥、宗家桥、狮子桥、望山桥;东面有潘家桥、肖家桥、戴家桥;西边有方家桥、杨家桥、钱家桥、木桥浜木桥、博爱桥等。居民聚居建房时为了防火,有意识地留出通道隔离,形成里弄,旧时临平镇有北庙弄、干河罕弄、严家弄、顾家弄、赵家弄、肖家弄、其其弄、马家弄、将军殿弄、广严寺弄、前横弄、后横弄、方家弄、油车弄、水车河弄等25条。新中国成立前,全镇约有二千四百余户,居民九千余人。
  
  寺观林立  庙会接踵
  江南水乡临平原住民,受良渚先民影响,祈祖先、敬鬼神,自东汉佛教传入以来,则更趋之若鹜。晋义熙十二年(416)临平建华严院;后改额广严寺;陈至德三年(585)建明因寺;后唐清泰元年(934)吴越王钱元瓘建安平寺于临平山(注:8),宋治平2年(1065)改安隐寺;宣和七年(1125)建妙华庵(注:9),后改龙兴寺;绍兴十年(1140)建临平东岳行祠(注:10),后改景星观。当时临平镇方园不足五平方公里有大小寺、庙、庵、观达20余处,临平与其他水乡一样,四时八节有迎神赛会,一年四季热闹非凡,正月十五元宵灯会,按街道结社扎灯,从十三至十五三个夜晚各社将小灯悬于门首,庞大的灯彩抬着随队伍游行,各社的灯谜竞猜,还有四乡进城参与的龙灯、马灯、滚灯,首社的八把细工针刺的纸凉伞及管弦细乐伴奏的敲鼓亭。人们赞不绝口,万人空巷,通宵达旦。大北庙申将军生日,带着香烛来祈福的挤破了庙门,社戏连台三天三夜。四方百摊赶集,豆浆、馄饨、粽子、汤圆、糖、果、炒货应有尽有。农历三月二十八是小白龙诞生,四乡赶来上临平山;到龙洞祈求四季平安、五谷丰收、蚕花茂盛,这一天赶庙会的从山脚到山顶沿途设摊节比鳞次,卖香烛及各种蚕具、糖、炒货、水果、杂货等吆喝声此起彼伏,行人摩肩接踵,天气炎热加上爬山,热得脱去了外衣,仅穿着浅色衬衣,从临平远眺山上,山径犹如一条白龙在蠕动。这天庙会被当地人称“踏龙洞”(后讹传为太牢洞)。景星观东岳大帝生日,信士信女们化妆成侍从、护卫、宫娥、彩女,替王爷与夫人梳洗更衣,大殿上二廊四班排列整齐,大幔高挂,案头令箭令旗十分威严,社戏夜以继日。景星观还有阴森森的夜审踱头(即疯子)的迷信活动。亭趾镇关帝庙的关帝生日庙会,耍大刀一直行到临平附近。五月逢温元帅为民殉难之日,各街坊以社为单位举行迎神赛会,至大北庙奉迎行宫元帅出巡,各社派遣人员参加扮演随从,前面由五方夜叉神开路,抬着收瘟甏,一路收瘟,随后文武扫道,衙牌、护卫,日月障扇、万民伞等簇拥着神舆上的温元帅,锣鼓乐队,紧跟其后的是还愿及报娘恩的信徒“肉身鼎”队伍,他们臂膀皮肉上扎一小铁钩,挂着四五斤重的小锡炉随队游行。队伍中还有来自四乡参与的高跷、大纛旗、背铁炉子的队伍。各社搭起了接风台,燃香烛,放鞭炮迎神,游行队伍到此停下来休息,喝茶吸烟,看热闹的夹道相迎。晚上游行有各社的一架架抬阁,上面有二三个孩子,化妆成一出出京剧故事,还有地戏、跳无常等,一直闹到半夜子时,各种点心担、熟食摊则利市百倍。
  每逢有迎神赛会,临平镇周围四乡八镇纷纷扶老携幼划着自家的农船,来临平探亲会友,参观这热闹场面,此时,尤其是下河,每个河埠边大小船只船舷相靠,停得密不透风。
  
  水乡习俗   代代相传
  江南水乡习俗,尽在古镇临平体现: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是传统休闲时间,小辈对长辈要拜年祝福,吃烘青豆咸茶,宴请亲朋好友,年糕圆子当点心,去安隐寺吃元宝茶(青果茶)。初五凌晨,各家商店多要接财神,到回龙桥上拜财神,放生鲤鱼。元宵节,吃汤团、看花灯。三月清明,祭祖扫墓,吃清明圆子、芽麦圆子,准备育蚕及布谷等农事,农家遍请各路神祗,从栋柱将军起一直请到厕所里的汤三姑娘为止。青年男女还要赴庙会轧蚕花。五月端午,给孩子穿虎皮衣,额上用雄黄写“王”字,挂香袋,吃“五黄”,雄黄酒、黄鱼、黄鳝、咸蛋及粽子,门前挂菖蒲,室内烟薰消毒,看龙舟竞渡。立夏吃乌糯米饭糕。七月十五晚上,各社放焰 口,超度游魂野鬼(俗称鬼节)。七月三十日,烧地藏香(地藏王生日),家家遍地烧香烛、挂香球(小南瓜上插满香,挂着点燃)放河灯。八月中秋,吃月饼,拜月亮菩萨。九月重阳,上临平山登高,吃栗糕。冬至,祭祖扫墓,吃熟粉圆子。十二月,打年糕,办年货,作过年准备。腊月廿三送灶君上天,供品中少不了要用饴糖饼,可以糊住灶君嘴,不让他向玉帝诉说他家的坏事。年终,吃年夜饭(团圆饭),给孩子分压岁钱,点着腊烛守岁。商店派出伙计打着灯笼四出讨账,欠债的困难户,四处躲债,回不了家,守不了岁。
  婚嫁喜庆习俗:大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过占卜后,订婚称为“报吉”,定下结婚日期称“通日”,男方送聘礼,女方办嫁妆,结婚时男方用花红大轿迎娶,舅舅抱新娘上轿,新娘胞弟要做送亲。富贵人家有“十里红妆”之称的送嫁妆队伍,绕镇一圈,一路锣鼓宣天,一到男方家,将新娘迎入拜天地,送入洞房,第一天是喜筵,亲朋好友向新郎新娘祝贺吃喜酒闹新房,第二天谢媒酒,第三天会亲酒,款待新亲。经济拮据者即喜事简办。新娘怀孕后孩子将出生前,娘家要送孩子衣物催生,孩子生出后有满月、百露(满一百天)、周岁、孩子周岁,亲友长辈要送礼祝贺,主人当设宴招待,桌上摆满笔墨、算盘、书籍、香粉、骨牌等,让孩子拈阉,以卜孩子日后品行。小孩七岁上学,舅舅买书包,进私塾铺红毡毯拜先生,给同学们分云片糕、糖,以求结缘。
  男女长辈年至60、70、80岁时,小辈给他(她)们送寿礼祝寿,拜寿、吃寿酒。
  丧葬习俗:遇丧事,要向至亲好友报丧,连夜请和尚、道士、尼姑等拜忏做法事,诵经超脱,家内布置灵堂,小辈们多要披麻带孝,出丧时,亲人扶棺号哭,亲友列队送行,送至墓地落土方休,接着家人列队送死者灵魂上家庙。有钱人家设素筵二天,称为吃豆腐饭,如果死者属高寿,邻居街坊可以上门讨老豆腐吃(长寿豆腐)。困难人家,丧事毕,吃一餐有荤的菜肴,称为荤打散草草了事。
  
  锺灵毓秀,人文荟萃
  临平,山青水秀,民风纯朴,重礼仪,讲信义。尊师重文,自古至今人才辈出。
  范明,临平人。东晋咸和2年(327)外戚庾亮专权,苏峻反。翌年苏将健犯钱唐,义兴太守顾众不敌,军无斗志,部属均主张渡钱江南撤。范明进言,“此地险要(指紫壁),可以制敌,不可委也”。顾众举范明为参军,率义军讨伐,张健败退丹阳。钱唐等五县得以保全。
  褚无量,(646—720),字洪度,世居临平,幼时读书临平湖畔。精于《三礼》、《史记》,曾请补修内府诸书,有功于经籍。劝帝纳忠谏,远谄谀。景龙三年(709)授修文官学士。开元元年(713)晋左散骑常待,兼国子监祭酒,封舒国公。八年(720)正月卒于长安,享年75岁。归葬祖茔临平山。玄宗诏曰:“无量联师,宜从优典。”谥曰“文”。
  曹仲达,五代吴越名将曹圭之子曹信之孙,临平人。圭对之督教甚严,节其饮用,膳食与仆隶同。严而未挟纩。稍长日令劳作,以锻炼之。圭任苏州刺史时,仲达途经杭城,钱缪见而奇之,以妹许仲达。未几授仲达台、虞两州刺史。钱缪卒,元瓘袭位命仲达权知政事。拜丞相。元瓘卒弘佐嗣位,仲达复摄政事。仲达治政、治军有方,内外咸服。卒谥“安成”。
  徐宣、徐寅、徐垓世居临平,南宋末,贾似道专权误国,兄弟连同太学生数人伏阙上书,攻贾似道,不成身陷囹圄。贾似道事败,兄弟同登进士,垓居榜首,乡人荣之号曰一门三秀,更其居旁之桥曰桂芳。
  陈万良(1610——1646)字鸣皋。临平北陈村人(现属乾元)。出身贫寒,少时佣于东阳门郁氏。力大过人。明末朝政不修,农民暴动蜂起。万良聚众以斗攫取库银四万两散发之,令其党各以为生,俾不复盗。乙酉年(1645)清兵陷南京俘南明弘光帝朱由松。熊汝霖等在绍兴主鲁王朱由海监国。招万良率壮士相投。翌年二月封万良为平湖将军,集劲旅三千粮饷半月由海宁直捣嘉兴,因监军胡景仁贻误战机,万良退临平抗清,时清军援兵大至,万良率部苦战,后被部将范贵出卖被捕,壮烈就义。
  沈谦(1620——1670)字去矜,号东江。少时颖慧,六岁辨四音,九岁出佳作。经书诸子百家、稗野之书,无不浏览研读。明崇祯十五年(1642)补县学生。后家道中落,时局动荡,谦更无意仕进,深居南楼二十年。与毛稚黄、张祖望赋诗为乐,时称“南楼三子”。又与陆景宣、虞景铭等号“西陵十子”,后葺屋数椽,名“东江草堂”。著有《东江集》,有诗赋二十一卷、文十卷、词学十二卷,共四十三卷。尚有《词韵词谱》、《古今词选》诸书未曾付梓。明崇祯十七年(1644)成《临平记》四卷,清顺治五年(1648)刊印,为临平镇最早之志书。晚年继先人之业行医。卒于清康熙九年(1670),享年51岁,葬于临平山。
  孙士毅(1720—1796)字智治,号补山,先世为姚江望族,迁居临平。博通经史。乾隆辛已(1761)中进士。翌年弘历南巡至杭,士毅献诗。授内阁中书,迁侍读。历任户部广西司郎中、擢大理卿、广西布政使、云南巡抚、翰林院编修,纂校《四库全书》书成升太常寺少卿。复出为山东布政使,巡抚广西、升广东军饷,五十三年(1788)安南阮惠与国王争位。清廷命士毅出师, 逐阮惠,不久召还京授兵部尚书。后任四川总督、两江总督、吏部尚书,五十六年(1791)清廷与廓尔喀发生战争,命士毅助四川总督筹饷有功。赐双眼花翎。事平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六十年(1795)贵州、湖南苗民反清,翌年春湖南白莲教反,士毅奉命镇压。是年卒于军营,年77岁。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是我国晚清著名学者。清道光四年(1824)四岁时随父从德清迁居临平史家埭。早年受业于陈奂。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举。1848年32岁移居入京。自称“居临平三十年”,对临平感情丰厚,曾为《临平记补遗》作序。
  樾于道光三十年(1850)登进士。复试中以首句:“花落春仍在”,主试曾国藩。置文第一。因此“春在”名其堂。咸丰十二年(1852)授翰林院编修,后出任河南学政。同治四年(1865)寓苏州时,李鸿章荐其主讲苏州紫阳书院。六年(1867)冬,应浙江巡抚马端敏之聘,主讲杭州诂经精舍,翌年二月开课。嗣后又教至菱湖书院、上海诂经精舍讲学。十三年(1874)在苏州建宅旁有余地呈曲尺形。乃叠石为园,栽种花木,名曰“曲园”自号“曲园居士”。李鸿章题“俞太史著书之庐”匾额。樾在此著述甚丰。光绪十六年(1890)复至杭州诂经精舍授业,至二十四年始因年迈辞去精舍讲席,主讲长达31年。承其训迪知名人士有章太炎、吴昌硕等不可胜数。三十二年(1907)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卒,享年86岁。樾一生著作繁多,有:《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全集》、《茶香室丛钞》等。他曾将石玉昆的《三侠五义》改编为《七侠五义》出版。
  还有“叔侄兄弟登科”的陈棠。创办临平女子初级小学的康逸泉,发展我国盐业工业的钟履坚。投身革命事业,全国政协副主席孙晓春等。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临平有山有湖,河网密布,是一方难得的湿地佳境,寺观林立,有晋代所建的广严寺、宋代文天祥怒斥伯毅处的明因寺、宋高宗迎归韦太后处的龙兴寺、后唐清泰元年(934)所建的安隐寺、泮真人炼丹处的景星观、山顶祈雨的白龙祠等古迹,镇东南的临平湖、山西南的藕花洲及临平“十景、三绝”(注:11)等胜境,临平地处杭城东北二十余公里,是至杭州的水路官道,出入必经之地,也是历代达官名士向往之地,因而他们留下了不少华章佳句。
  唐    张祐   《过临平湖》
  三月平湖草欲齐,绿杨分影入长堤。
  田家起处乌犹吠,酒客醒时谢豹啼。
  山槛正当莲叶渚,水塍新筑稻秧畦。
  人间漫说多岐路,咫尺神仙路欲迷。
  
  宋  苏轼     《南乡子——远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临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宋  蔡襄  《临平华严院西轩赏芍药有感》
  吉祥亭下万千枝,看尽将开欲落时。
  却是双红有深意,故留春色缀人思。
  
  宋  陆游  《追凉至安隐前》
  枕石何妨更漱流,一凉之外岂他求。
  寺楼无影日卓午,桥树有声风变秋。
  残历半是心悄怆,岸中徐步发飕飀。
  岂知从此清宵梦,常在湖边伴白鸥。
  
  元  方回    《过临平镇》
  楼船载甲晓开钲,知是何营将校行。
  百五十年兴废事,韩家兵马战临平。
  
  元  陈基  《过临平》
  临平山下泛归船,何必荷花五月天。
  记取五更霜显白,桂芳桥买小鱼鲜。
  
  元  张观光《临平泊舟》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蓬夜气凉。
  万顷波涛摇碎月,一天风露藕花香。
  
  明  丁养浩  《景星观》
  蹑履登邱山,灵雨附风来。
  阴云翳白日,长途静氛埃。
  琳宫敞华宴,良朋惬素怀。
  驾言息尘鞅,老大且衔杯。
  
  明  泮云赤 《龙兴寺》
  古寺开南宋,函湖势已分。
  断钟沉戌火,阴层落山云。
  估舶清溪集,农谣远岸闻。
  转思游幸日,紫盖结龙文。
  
  清  王子宾《明因寺》
  地得优婆胜,名因后主传。
  洗妆鸣玉馨,施镜礼金仙。
  笕落花随逝,垣颓月自悬。
  六朝遗倚丽,临眺欲潜然。
  
  清  徐忠振《安隐寺》
  何年安隐寺,遗迹翠微前。
  苔色墙头字,松声户外泉。
  岩林藏宝地,山殿锁秋烟。
  却喜尘嚣绝,端居忘世缘。
  
  现代  郁达夫  《过临平》1917年9月23日
  清溪波动菱花乱,黄叶疏林鸟梦轻。
  又是一年秋风味,稻香风里过临平。
  
  现代   胡明纵(注:12)《邱山远足述怀》1940年
  蓬根潇潇野菊黄,江天秋色倍凄凉。
  等闲不尽沧桑感,河山破碎欲断肠。
  眼中已阅青山满,脚底常惕百鍊长。
  龙洞至今留败迹,(注:13)俗风如故对斜阳。
  
  注释
  注1:清顺治戊子《临平记》卷一第七页。
  注2:清顺治戊子《临平记》卷一第二十三页。
  注3:清顺治戊子《临平记》卷三第一页。
  注4:清顺治戊子《临平记》卷一第三页。
  注5:清光绪十年《临平记补遗》卷一第五页。
  注6:清光绪十年《临平记补遗》卷一第十七页。
  注7:清顺治戊子《临平记》卷二第九页。
  注8:清顺治戊子《临平记》卷一第十六页。
  注9:清顺治戊子《临平记》卷一第二十三页。
  注10:清顺治戊子《临平记》卷二第四页。
  注11:十景:肖桥望月、梅谭渔火、洋园春晓、宝幢叠华、安平晚钟、许庄红叶、苏村桃李、断岺残雪、鼎湖玩月、藕洲泛艇。
  注12:胡明纵上海人,进步教师,1940年在临平中心小学任教。
  注13:败迹,系日寇筑在山顶的碉堡。
  
  三绝:
  寺里里藏寺,宋高宗迎韦太后处的龙兴寺。
  桥顶复桥,古镇中心桂芳桥。
  河底通河,古代水利石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