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吉金铸文明——记“宝鸡青铜国宝展”

来源:《江南水乡文化》        发布时间:2006/9/25 13:38:32        点击率:4946

前      言

中国古代青铜器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西周是继商代之后中国青铜时代的全盛时期,也是儒家推崇的我国古代文化的奠基时期,而以“青铜器之乡”享誉海内外的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又是中国青铜艺术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宝鸡是炎帝故里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是周秦王都之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给这片沃土遗留下丰富的文物资源。自西汉神爵四年(前58年)美阳县(今扶风县法门镇)出土尸臣鼎以来,重器迭出,史不绝书。其出土古代青铜器的数量之大、精品之多、纹饰之美、铭文之重要,在全国绝无仅有。

在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举办的“吉金铸文明——宝鸡西周青铜国宝展”,展示的近百件青铜器,都是七十年代以来以周原遗址和弓鱼国墓地为主出土的西周时期艺术精品,其中不乏国宝重器。它们有的浑厚凝重,气势磅礴;有的工艺高超,精美绝伦;有的铭文历史价值极高,是弥补史书缺佚,映证古史传说的重要资料;有的则以书法艺术见长。繁缛与简朴,狞厉与祥和,无不在向我们诉说那个时代的辉煌。

一、礼祭杀伐  钟鸣鼎食——种类与用途

中国青铜时代约始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3至11世纪为其鼎盛阶段,它跨越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夏、商、周三代,延续了近两千余年。当时铜作为贵重的金属,主要被制成礼仪用器,它是等级森严的贵族社会崇尚礼制的特殊产物。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飨宾客等活动中,不同身份的贵族拥有与他们地位相符的礼器,即所谓“名位不同,礼亦有数”。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已形成了主食器的组合系统,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册之习已经形成,列鼎而食,击钟以乐,是奴隶主贵族赋予它们的神圣内涵。此次展出的青铜器按用途可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和生活用器等种类。

1、食器

西周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确立和维护等级的是一套完整的礼法制度。当时用于礼仪活动的青铜器,称为青铜礼器,而西周最能体现礼制的是青铜食器,并形成了繁缛的用鼎制度。

●“鼎”,古代炊具。其形状大多是圆腹、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它是由新石器时代陶鼎发展而成的。商周时期,鼎不再是单纯的炊具,而成为礼乐制度的重要象征和传国之宝。

  伯带盖圆鼎】

1.jpg

西周早期

通高15.6厘米,口径13.8厘米

1975年宝鸡市茹家庄M1出土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圆腹带盖,口部微敛,平折沿,方唇,两附耳.鼎腹较深,腹下垂外鼓,腹底平阔,三柱足较短.器盖平,盖中部有圆握手.握手上有对称两方穿,盖有子口,边沿有小钮与附耳环接.盖面饰一周菱形方格乳钉纹,颈部有一周六组小饕餮兽面,兽面两侧饰粗线云雷纹,上有一周列旗纹.腹部通身饰菱形方格小乳钉纹.三柱足上部饰饕餮兽面,有高扉棱.腹底烟炱较厚,范痕清楚.腹壁有残损.腹内有铭文二行七字: “   伯作自为鼎簋”.

该鼎造型凝重中凸显华丽,代表了西周早期青铜器的风格.

【刖人守门鼎】

2.jpg

西周中期

通高17.7厘米,口横11.9厘米 ,口纵9.2厘米

1976年扶风县庄白村出土

现藏周原博物馆

鼎分上下两截,上截似方鼎,侈口,双附耳;下截为方座,中空,可燃火以加热鼎内食物。方座两侧有方形窗孔,背面饰镂孔窃曲纹。正面有门扉两扇,右门扇上有一受过刖刑的人的形象;门拴齐全,可以启闭。鼎体四角各饰卷尾顾龙一条,口沿饰细云纹衬地的窃曲纹,方座下四足呈兽腿状,足的上部四隅各铸一个眉目似猴,钩喙似鹫,曲角似羊,长颈似鹿的怪兽。纹饰繁缛,想象丰富,颇具匠心,是一件极其少见的青铜艺术佳作。

●“鬲”,古代炊具,其状侈口,下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它是仿照新石器时代的陶鬲制成的。

【微伯鬲】

3.jpg

西周中期

通高10.7厘米,口径14.1厘米.

1976年扶风县庄白村出土

现藏周原博物馆

同出者共五件,形制、纹饰、铭文皆相同.腹略鼓,束颈,宽沿外折,口呈近圆三角形.弧裆,柱壮实足.腹部和三足对应处饰扉棱,肩部饰一周重环纹,腹部饰直棱纹.口沿上有铭文五字:“微伯作薡鬲”.整器由足部浇铸,三腹范加一底范和一腹芯,足剖面为半圆形,内侧空,填有范土.器身局部可见垫片.

●“簋”,盛食器,西周时代,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的簋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

簋

4.jpg

西周懿孝时期

通高35.7厘米,口径22.8厘米

1976年扶风县庄白村出土

现藏周原博物馆

簋共出土八件,形制、纹饰、大小、铭文完全相同。圆腹外鼓,盖顶有圈状把手,双耳作兽首屈舌形,兽角呈螺状,高出器口,垂珥。矮圈足下连铸方座,座的四面各有窗棂形开孔。

盖、腹和座均饰直棱纹,盖沿和颈部饰重环纹,座面四角饰云纹,耳舌、垂环饰窃曲纹。器盖同铭,各为44字,记述的先祖们掌管王室威仪,兢兢业业。又受到周王奖谕并赐佩饰等,特铸此簋,以享祀神祗,祈求多福。

●“簠”,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梁等食物的器具。《周礼·舍人》有“凡祭祀共簠、簋”的记载。簠出现于西周早期,盛行于西周晚期。形制为长方形,盖与器相同,合为一体,分开则为两个器皿。

【伯公父簠(瑚)】

5.jpg

西周晚期

通高19.8厘米,口纵厘米,口横28.3厘米

1977年扶风县云塘村出土

现藏周原博物馆

伯公父簠(瑚)的造型很奇特,在西周青铜器中颇为罕见。它呈长方形,如斗状。器与盖的造型基本相同。器、盖均有方圆足,四周中间有缺口。腹斜收,两侧各有一双环钮。盖与器合中处每边正中有一个牛首形卡。卡的吻部下垂,扣合时以纳底。盖顶与器底饰以大窃曲纹,盖沿与底沿饰一周重环纹,腹部一圈波带纹,间以眉纹、口纹,圈足饰垂鳞纹。花纹简洁明快,清新自然,和伯公父瑚的造型浑然一体,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器底与盖同铭,各61字。

●“盨”,盛放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出现于西周中期,一般成偶数组合.它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初期消失。

【伯多父盨】

6.jpg

西周晚期

通高21.5厘米,口横25厘米,口纵16.8厘米

1976年扶风县法门云塘村出土

现藏周原博物馆

伯多父盨作椭方形,敛口,方唇,腹微鼓,圈足下有四矮足,兽首形鋬。器口沿下及盖口沿上均饰一周窃曲纹。填地的云雷纹较粗。腹部饰瓦棱纹。盖上有四钮,可以仰置盛物。器内底及盖内有相同的铭文,共10字,记伯多父作旅盨其永宝用。铭文字体秀丽端庄,疏朗大方,是西周金文中的杰作。

2、酒器

饮酒器是西周礼器重要组成部分.西周吸取了商朝酗酒误国的沉痛教训,禁止贵族酗酒,因此,西周青铜礼器中重食器、轻酒器的体系确立下来。一批与用鼎制度相配套的显示礼仪身份的新器类涌现出来。

●“爵”,古代饮酒器,西周的爵多为凸圜底,柱离流较远。

【父辛爵】

7.jpg

西周中期

通高22.2厘米,流至尾长17厘米

1976年扶风县庄白1号西周窖藏出土

现藏周原博物馆

这是西周最流行的标准式爵。凸圜底直腹,刀形锥足,前有宽宽的槽形流口,后有三角形尾,在流和鋬之间的口沿上铸有一对伞状立柱。爵的腹上铸有直棱纹,上下配饰长冠卷尾凤鸟,流槽的外侧饰花冠凤鸟,曲口及尾部饰叶形兽体纹,鋬上有浮雕牺首,柱壁铸铭文四字,记作父辛爵。此父辛即丰(见丰卣)的父亲。

●“觚”,古代饮酒器,出土时常与爵伴随。流行于商末周初。

【旅父乙觚】

8.jpg

西周早期

高25.2厘米,口径13.2厘米

1976年扶风县庄白1号西周窗窖藏出土

现藏周原博物馆

此觚状似锁呐,中腰特细,上部光素,惟在圈足上饰以虎耳龙纹,上下配以目雷纹。龙纹线条较高,似原有镶嵌。圈足内壁铸“旅父乙”三字。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卷四及方浚益《缀遗斋彝器考释》卷十所录旅父乙卣,铭文字体与旅父乙觚相同,当为一人之物。

●“卣”,古代盛酒器,其形似壶,但有提梁,俗称“提梁卣”。

【筒形提梁卣】

9.jpg

西周早期

带梁通高33.3厘米,口径12.4厘米

1976年宝鸡市竹园沟出土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筒形提梁卣呈直筒状。提梁上有宽凹槽,提梁两端为高浮雕兽首,与卣腹上部的两半环相扣。盖面隆起,中部有圆形握手,围绕握手饰一周放射状的直棱纹。盖沿饰四中夔凤,垂冠、钩喙、长身卷尾,皆以兽头为中心两两相对。卣腹以中部的宽条带为界,花纹对称展开,依次为直棱纹、夔凤纹、凸棱纹和素面的条带,体现了以对称为美这一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审美观念。腹部的装饰纹带与盖部花纹基本相同,提梁两端的兽头又与盖身装饰的多处兽面形象接近,这样提梁、器盖、器身三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该卣造型庄重、颀长,纹饰华丽、疏朗,具有俊秀之美。

●“尊”,盛酒器,盛行于商末周初

【商尊】

10.jpg

西周早期

通高30.4厘米,口径23.6厘米

1976年扶风县庄白1号窖藏青出土

现藏周原博物馆

商尊制作精良,造型浑厚,纹饰繁缛,继承了商末以来青铜器华美富丽,雍容堂皇的风格,是一件典型的商末周初器物。它口沿外伸,腹部稍鼓,花纹装饰用浮雕手法,颈部饰蕉叶形兽面纹,下作歧身夔龙,腹部及圈足饰饕餮纹。器的四面伸出透雕棱脊,使器物显得更加高大,稳重、庄严,它呈现给人们的依然是它那神秘威严和狞厉之美。腹内底铸有铭文30字,大意是说:某年五月丁亥这天,帝后赏赐给商的妻子庚姬贝三十朋, 丝二十寽,商作这件尊,用以祭祀亡父日丁。

【 季尊】

11.jpg

西周时期

通高22.1厘米

口径19.1厘米×19.5厘米

1976年宝鸡市竹园沟出土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季尊形制非常特殊,形体较矮,广口长颈,下腹向外倾垂,底部平阔,下有四个扁兽足。腹侧有一个兽首形鋬,与鋬对应的一侧有一个突起的兽头。这样的设计便于将尊拿起倾倒,或者将尊侧倾,用斗把余酒舀净。这种尊迄今发现的仅此一件。

季尊颈下饰两周弦纹,腹身中部饰一周夔龙凤鸟经纬度,共八组。每组一龙一凤,对称展开,细密云雷纹为地。凤鸟细身钩喙,垂冠回首,夔龙俯首卷尾。尊底铭文二行六字,记 季作器。

●“壶”,贮酒器,是贵族宴飨或祭祀时不可或缺之物。

【十三年 壶】

12.jpg

西周中期

通高59.6厘米,口径16.8厘米

1976年扶风县庄白村出土

现藏周原博物馆

十三年 壶颈细长,下腹外鼓,盖冠为圈状,颈中部有对称的兽首衔环双耳。颈饰垂冠回首长鸟纹,腹饰鳞带纹,圈足饰环带纹,壶盖和颈壁各铸铭文56字,内容相同,大意是十三年九月戊寅, 父陪同疒兴    在成周的师徒宫人见周王,接受周王的册封和赏赐。疒兴    特作壶以感谢王命。该壶的造型深厚朴实,端庄大方,结构匀称。堪称壶中精品。

●“罍”,贮酒器,盛行于商末周初。

【对 罍】

西周中期

通高46厘米,口径23厘米

1973年凤翔县劝读村出土

现藏凤翔县博物馆

平折沿,方唇,颈部风敛,肩上有一对兽首衔环耳,狐腹斜收,圈足较高。颈饰一周夔龙纹,龙昂首,上唇特长,卷曲下垂,歧尾内卷上扬。肩部六枚大圆涡纹相间排列。腹饰下垂的蕉叶纹,每片蕉叶均以两条相向的立式夔龙组成。圈足饰两周弦纹。口内铸铭文25字,记对为亡父日癸铸作祭器,用祈长寿,子孙永宝。

三、乐器类

西周贵族在礼仪场合上表演的音乐和舞蹈,后世通称为雅乐。相传西周初立,周公“制礼作乐”,因此雅乐在西周早期就已产生,并被纳入礼制的范畴,按照等级的大小,使用不同规模的雅乐。考工记中有所谓的八音﹕金、石、丝、竹、匏、革、土、木。作为八音之首的金,也就是青铜乐器了,它主要包括铃铙钟镈等。

●“”,古代打击乐器,又称钲或执钟,《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铙止鼓”。说明铙是退军时用以指挥停止战鼓的。它还用于祭祀和宴乐之中。

【铜铙】

西周早期

通高19.5厘米,甬长8厘米,銑间14.4厘米,鼓间10.3厘米.

1976年宝鸡市竹园沟M13出土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这件铙整体厚重大方,长甬透顶中空,与体连通,甬上有半圆环.铙体对称饰两组大浮雕兽面,兽面巨角卷曲.圆目高突.额顶有菱形凸饰.裂口,无底纹.鼓部有梯形方块凸起.鼓沿内敛.极度夸张的兽面纹所表现出的怪异与狰狞,使青铜铙更增添了几份神秘与恐惧感.

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竹园沟出土的这件铙,腔阔大于腔高,柄端有箍,具有明显商末周初的风格

●“”,古代打击乐器,其形状是在两侧尖锐的扁体共鸣箱上部的平面上,有一个可悬的柄。钟分“特钟”与“编钟”两种,形体较大,单独悬挂的叫“特钟”,用于指挥、测音和定音。一般西周钟在正鼓和侧鼓能产生两个不同的音,即所谓的双音钟.现存最早的编钟是宝鸡市竹园沟和茹家庄   伯墓出土的三枚编钟

【钟】

西周中期

1976年扶风县庄白村出土

现藏周原博物馆

钟为管状甬,与体腔相通,甬内出土时尚留有泥范,有旋有干.合瓦形腹,平舞,侈铣,曲口.钲部两侧各有三排长枚,腔体内各有一对调音槽,鼓部饰对鸟纹,篆间饰对角双头兽纹,舞部饰大云纹,钟文共109字,其大意是:“古时候的文王,能够叫百姓安定和协,上帝赐给了他美好的德行和有力的辅作,使他抚有上下天地和四方万国。威德刚武的武王,征伐四方,挞伐殷国。武王灭殷后,高祖商去朝见武王。武王命令周公在周原划给了“五十颂”采邑,让商住在岐周。通达而惠爱的疒兴   ,制作了和林钟,追养继孝,祈求先祖能赐给无限的福禄和长久的生命,永保我的事业蓬蓬勃勃,善始善终.

二、尚书续集   古籀遗篇——铭文与书法

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有铭文者千余件,总字数近2万字,相当于一部《尚书》,其内容包括祭祀训诰,赏赐册命,田猎宴飨,征伐方国,土地转让,奴隶买卖,刑事诉讼,盟誓契约,贵族家史等,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礼仪、法制和民族关系的重要资料。青铜器铭文又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中的重要篇章,上承甲骨文挺拔之风格,下启篆、隶、楷严谨的先河。结构凝练,字迹秀丽,波磔圆润,都是书法艺术的杰作,给人以美的享受。

    【  簋】

13.jpg

西周厉王时期

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

1978年扶风县齐村出土

现藏扶风县博物馆

簋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商周时期的青铜簋,形体庞大,浑厚典雅,被誉为“簋王”。侈口唇、束颈、鼓腹、圈足下具方座;双耳呈獠牙兽首形,兽首高耸于器口,耳下有珥。口沿与圈足饰窃曲纹,腹与方座饰直棱纹。腹内底有铭文12行124字。

作器者名。 与胡同音。《史记·周本纪》称“夷王崩,厉王胡立”。可知即厉王即胡。簋为厉王自作器。铭文大意是说厉王昼夜不敢安逸纵乐,享祀先王先宗列祖,祈求皇天保佑王位和生命,赐降多福长寿。

簋是厉王十二年作器,即在国人暴动之前的公元前867年,尽管厉王“经雍先王,用配皇天”,祈求保护其家、其位、其性命,正好反映出当时时局的动荡和朝不保夕的局面。相隔两千余年后, 簋的出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当时周王朝内部鲜为人知的史实。作为这一时期的历史见证,簋的价值弥足珍贵,无可伦比。

【九年卫鼎】

14.jpg

西周中期

通高37.2厘米,口径34.5厘米,腹深20厘米,重12.25公斤。

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

现藏岐山县博物馆

 立耳柱足,平沿外折,下腹向外倾垂,鼎的底部有一层厚厚的烟炱,说明这是一件生活实用器。器物口沿下饰以细雷纹填底的窃曲纹,这是西周中晚期常见的纹饰。底部有补铸痕迹.鼎腹内壁铸铭文19行195字, 九年卫鼎是第一件记录西周土地制度中林地转让的铜器。

【卫盉】

15.jpg

西周中期

通高29厘米,口径20.2厘米

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

现藏岐山县博物馆

卫盉,鼓腹束颈,口微外侈,连裆、柱足鋬、管状流,鋬为长舌兽首形。盖钮作半环状,盖与器鋬有链条相连。器颈和盖沿均饰冠回首分尾夔纹,盖上增饰一道阳弦纹,腹部饰双线V形纹,流饰三角雷纹。

卫盉的盖内有铭文132字,记载了恭王三年裘卫用一件谨璋、两件赤琥和三件礼服,换取矩伯的土地十三田,裘卫把这件事报告给伯邑父、荣伯、定伯、旡京伯和单伯等执政大臣,伯邑父等几位大臣便派三有司会同双方勘察田界,办理交付手续。像裘卫这样掌管裘皮生产的小官利用自己掌握的手工业产品为自己换取土地,这表明身份不高的“庶姓”家族经济地位的上升。土地交易的出现,为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出现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卫盉记载的土地交易情况,弥补了史料的不足,为研究我国周代历史、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

【匜】

16.jpg

西周中期

通高20.5厘米,通长31.4厘米

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

现藏岐山县博物馆

匜的外形好象一个站立的小动物。宽宽的流,鼓鼓的腹,四只羊蹄形兽腿,前细后粗,稳稳当当地伫立于地,一条半环形鋬缀于臀部,恰似兽尾。最具匠心的是匜口上部还设计了一个平盖,盖的前端作成虎头形,虎视眈眈,给合器赋予了生气与活力,给人以静中有动的感觉。匜口装饰窃曲纹一周,其下围以凸弦纹,简朴可爱。自名为盉,实际是匜,说明匜与盉的功能相同(沃盥时浇水器),甚或匜是由盉发展而来的。

匜的铭文共157字,分铸在盖内和器内底,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刑事判决书。内容记载某年三月下旬的一天,牧牛和 因五个奴隶发生争执,周王在旁京的上宫,跟随周王的法官伯扬父在那里审理了一个案件,定下了判决词。伯扬父谴责牧牛违背了先前的誓言,诬告自己的上司师 ,判决鞭打一千下,并施以之刑(较轻的一种墨刑),最后决定大赦,只打五百鞭,为铜三百锊(1800两),并让牧牛重新立誓后,在有关官吏参与下结了案。 用得到的铜铸了这件匜以为纪念。它再现了西周王朝的的刑法和狱讼盟誓制度.

【墙盘】

17.jpg

西周恭王时期

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

1976年扶风县庄白村出土

现藏周原博物馆

史墙盘是西周中晚期最常见的造型,敞口、浅腹、圈足、腹外附双耳。它的腹部装饰着象征吉祥的凤鸟纹,圈足饰云纹,全器纹饰则以回旋线条组成的云雷纹填地,显得清丽流畅。盘底铸有铭文共18行284字。铭文分前后两段,前段颂扬西周王朝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主要业绩。文王安宁百姓,抚恤四方;武王征伐商纣,确立周朝;成王以法治国,绥靖四方;康王分封诸侯,巩固周疆;昭王南征荆楚,大获全胜;穆王殷勤执政,巩固基业。后段自叙微氏家族中,自从远祖微子启弃商归周后,世代担任史官,并得到周王信任,反映出周王不计前嫌广纳人才的明智之举。有“青铜史书”之称.

史墙盘的铭文以四言为主,词藻华丽,自成段落,读来琅琅上口,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篇带有骈体风格的文章,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而文字书写又圆转自然,气韵流畅,堪称一篇优秀的书法作品。

第三部分  华贵恢宏  狞厉多姿

——造型与装饰

青铜器是青铜时代艺术和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志。透过青铜器上那斑斑锈迹,我们仍然能够想象这些千姿百态的青铜器,在当时是何等的灿烂辉煌。青铜器艺术,从整体造型和装饰纹样,都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西周早期继承商代晚期的特点,青铜器品类增多,造型生动,铜器的纹饰以兽面纹和幻想的动物为大宗,形象怪异神秘,神态肃穆威严,具有一种狞厉之美。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式样趋于条理化、秩序化、规范化,纹饰具有简朴实用和工整细腻的特点。周人改变了有着六百多年传统神秘怪异的青铜装饰特征,而代之以比较粗犷自由和疏朗的变形图案。艺术的个性美减少了,而共性美增加了;器物的神秘感消失了,而亲近感获得了;装饰的繁缛雕琢退化了,而简洁流畅盛行了。青铜器造型和装饰上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商代以神为本到周代以后以人为本的思想变化轨迹。

【 簋】

18.jpg

西周穆王时期

通高21厘米,口径22厘米

1975年扶风县庄白村出土

现藏扶风县博物馆

簋,庄严秀丽,超凡脱俗,侈口带盖,下腹倾垂,双耳。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巧妙的构思和精心的雕逐。它的盖和器身分别装饰有两对花冠凤鸟,两两对峙。冠上长羽错落有致地飘垂在胸前尾后,不仅衬托着凤鸟的华贵,也使器物增添了几分高雅。双耳被巧妙地设计成两足昂首竖冠的立体凤鸟,灵巧活泼,栩栩如生,原来十分严肃的器物因为她们的出现立刻有一种飞扬的神采。

簋不仅造形优美,而且器内底和器盖内对称铸有铭文134字,记载着伯冬率军抗击淮戎的经过。另外,铭文中还包含了西周文字,历法等几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西周历史、地理、淮戎分布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折觥】

19.jpg

西周昭王时期

通高28.7厘米,长38厘米

1976年扶风县庄白村出土

现藏周原博物馆

通体由盖和椭方形器身组成,盖前端是一只曲角鼓目,獠牙巨鼻的羊。后端为一条双眉卷曲、巨目咧嘴的龙。盖中间有两个不同形态的兽首相伴随,两侧各饰卷尾夔龙。觥体椭方,前部有流,下部长方,中线和四角起透雕扉棱,庄重典雅。觥体主要纹饰是由两条夔龙组成的饕餮纹,圈足饰回首夔纹,长尾逶迤,栩栩如生。觥的把手更加奇妙,采用浑雕的手法塑造出兽首、鸷鸟和象鼻形,想象丰富,又很实用。觥通体为一凶猛的异兽,是青铜酒器中的佼佼者。觥器盖同铭,各铸铭文40字。

【伯各卣】

21.jpg

西周早期

通高27.5厘米,口径8.5厘米×10.8厘米

1976年宝鸡市竹园沟出土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伯各卣形体椭圆,直口鼓腹,圈足下沿有加厚的边条。前后左右中线用高耸的透雕扉棱装饰,以求拓展空间和稳定豪华。提梁的两端铸有形象生动的圆雕羊头。羊龙角大而卷曲,尖部前指,圆目小耳,栩栩如生。提梁上部亦有对称的圆雕牛头,年角翘起呈月牙状,吻部突出,双耳外展,十分传神。盖钮铸成花苞状,花瓣雕以牺首。

伯各卣的主题花纹为大饕餮面,分别装饰在盖面和器腹。饕餮各作两组,巨睛阔口,獠牙利爪,两个巨大的牛角内卷翘起,突出器表,立体感很强。盖沿、器颈、圈足和腹部饕餮纹的两侧,则配饰形态各异的夔龙。盖沿和颈部的夔龙垂冠回首,尾上卷;圈足的夔龙则呈探身状。通体以云雷纹衬地。器内底及盖内各铸铭文六字,记伯各作器。

【三足鸟尊】

22.jpg

西周中期

通高23.5厘米,首至尾长31.2厘米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出土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尊作鸟形,鸟身挺立,昂首远眺,体态强健有力。勾喙,三足。足根处肌肉隆起。长方形鸟尾,尾两侧呈阶梯形下垂。鸟身中空,背开长方口,原来可能有盖,已佚。鸟身及足上部皆饰鳞毛状羽纹,尾部饰锁链状羽状。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这是古人对太阳朝升夕落现象的朴素认识.而负日的乌鸦后来又演化成蹲踞在日中,《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玄乌,”这就是三足乌。周人是崇鸟的氏族,三足乌在其信仰中有一定地位,《尚书•泰誓》说:“武王伐纣,观兵于孟津,有火流于王屋,化为赤乌,三足。”另外三足鸟又是神的使者,《史记·司马相如传》中即有“亦幸有三足鸟为之使”的说法。所以古人用这种尊进祭礼,大概是期望三足鸟将她们的虔诚传达给上天或先辈,又将祝福带回人间。

【象尊】

23.jpg

西周中期

通高23.6厘米,首至尾长37.8厘米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出土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尊作写实的象形,躯体肥硕丰满,象鼻高挑,鼻头翻卷,中有圆孔,与体腔相通为流,象口闭合,象齿露出唇外,双目突出如乳钉,圆耳直立。背部有长方孔,上有方形盖。盖中部隆起为象脊,双环形握手,盖后部有圆环与象体扣连。四柱足粗而短,象尾自然下垂。盖饰四组卷体蛇纹。腹两侧各饰二组盘旋的龙纹,龙身又以粗线条勾勒出多只凤鸟,羽冠奇长,随势起伏,构图异常华丽秀美。龙纹之间对峙两组三角形几何纹,每组以四个三角形层层相连,极富动感。造型庄重敦厚,纹饰神采奕奕,为青铜彝器中的珍品。

【牛首四耳簋】

24.jpg

西周早期

通高23.8厘米,口径26.8厘米

1981年宝鸡市纸坊头出土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该簋侈口,深腹,直壁,高圈足,体有四耳。颈饰一周乳钉纹。圆乳三排,排列井然有序。簋身饰一周直棱纹,下腹纹、饰一周乳钉纹,圆乳四排。圈足饰四组夔龙纹,夔龙咧口獠牙,单角高耸,拱身卷尾。簋的四耳高耸,垂珥两侧各一小牛首。大牛首作浮雕状,两耳耸立,圆目阔口,其上立片状铜牌,上方下圆,中部有凹槽,铜牌突起部分作牛角耸起,凹槽中有两突起的扉棱,扉棱间夹饰一小牛首,铜牌背面亦饰小牛首。大牛首之下饰一小牛首,两侧有阴线勾勒的小鸟纹。

整器装点24个牛首。庄重典雅,给人清新活泼之感。这种装饰手法十分别致,在青铜器中极少见,惟美国弗利尔美术收藏的一件周初四耳簋与些造型极相似,纹饰大同小异,但乳针较长。

【铜舞人】

25.jpg

西周早期

男高17.9厘米,女高11.6厘米

1974年宝鸡市菇家庄出土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男舞人出土于茹家庄1号墓乙廓室,呈立状,光头、圆脸、颌,颧骨突出,额头较窄,眉细而弯,双目圆睁。鼻大而宽,两耳高过眼部。双臂弯曲,两手握拳一前一后置右肩前方,两手持物。身着窄袖长袍,平领露肩,有一截下垂的交襟,腰束宽带。袍服下缘平齐,遮及足踝,前腹悬长条形蔽膝。女舞人出土于菇家庄2号墓,亦呈立姿,面部形象与男舞人相似,双耳显得更大,头顶硕大的三叉形发饰。袍服亦与男舞人相同,惟腰部无带。双手空握,左手上举,右手下伸,作舞蹈动作。铜舞人中空,背有钉孔,原来可能是插在木座上的。一般认为铜舞人与祭祀有关。

【爬  龙】

26.jpg

西周早期

通长60厘米   重19千克

1992年9月扶风县召公海家村出土

现藏扶风县博物馆

这是西周时代罕见的大型青铜艺术精品.

龙两角粗壮,对称向外斜出,两角之间脊高挺,双眉呈短刀形突起,双目圆鼓,双耳上折,角顶上饰阴刻火纹,角柱饰斜折线纹及圆涡纹,面饰云纹.龙嘴大张,卷唇,上下齿相合,鼻梁斜挺,鼻翼呈二圆涡纹突钉.龙身呈s形,饰菱格纹.高挺的龙脊由尾直通龙头,随体呈曲线变化,显得仓劲有力,上饰阴刻云纹及弧线纹.四足呈钩状,其上饰云纹.龙四足本与它物铸接,现存残断痕迹,露出内部的泥痕.爬龙造型刚劲有力,其脊镂空处勾转的风格以及阴刻线纹折转之处,与商代晚期玉器的造型特点极似,可见青铜时代的艺术风格在不同材质上表现出的一致性.

这件爬龙与大保方鼎、成王方鼎,鼎耳上对称之爬龙相近,别的器类上目前还未发现,可能是一鼎耳之附件,可以想向那件铜鼎有多大.难怪人们将这件爬龙称为“中国青铜第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