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我区两处文物点参加全国百大普查新发现评选

来源: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0/12/28 14:33:58        点击率:1257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大举措。是当前我国最大规模、最首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为使全社会全面了解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内容和成果,全面了解文物价值和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新趋势,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文物普查知识,宣传文物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保普查工作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关心文物普查、关心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根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年9月28日《关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系列活动工作方案”和活动经费的批复》,国家文物局决定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评选工作。
    近日,区文物普查队完成全国百大普查新发现报送工作。结合省市专家的意见,从重要性、代表性、独特性等几个方面着手,经过仔细挑选,从全区1211处新发现文物点中挑选出2处参加全国百大普查新发现评选活动。
    一是彭公水坝遗迹,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彭公村。2009年上半年,彭公岗公岭土山在取土时发现为一处人工堆筑的遗迹。2009年12月,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良渚遗址管理所现场调查,发现并确认多达6处人工堆积现象,顶宽现存约10-18米,底宽现存约50-80米,高约10-20米。均是利用自然山体之间凹地的最突出部位堆筑。堆筑平面呈条形,剖面呈梯形。初步判断岗公岭、秋坞、石坞、老虎岭等遗迹应为良渚时期人工堆筑的水坝,这些水坝实际上是在几座山体的山谷位置进行人工堆筑,使这些分散的山头连成一体,形成一道长达数公里的屏障。推测它们应该与良渚古城外围的防洪治水系统有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10年初经过对岗公岭遗址的进一步调查,发现其堆筑营建方式为:下部用草裹青淤泥堆筑,上部用黄土堆筑,这种营建的方式是莫角山等遗址普遍采用的方法,因此对认识和复原良渚人的大型工程的营建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反证岗公岭等遗迹应该是良渚文化的营建工程。2010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良渚遗址管理所将草裹泥样品送北大C14实验室进行了测年,经测定年代为4800年左右,进一步确认该水坝遗迹为良渚文化中期营建。
    另外一处是安乐山腕足动物化石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镇山西园社区,安乐山(俗呼宝塔山)上。2005年7月, 浙江地质调查院专家俞国华在安乐山进行地质资源调查时,在安乐塔正前方下面一座亭子旁边的石壁上发现了直径仅几毫米的贝壳化石,之后多次来调查,共发现三叶虫、海百合等三种化石。后经中科院院士、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戎嘉余鉴定,确认为是距今约4.4亿年,奥陶季末期生物大灭绝时期的腕足动物化石。这些腕足动物只有3-5毫米大小,是奥陶季末期活跃在地球上的深水壳相动物的主要种群,是奥陶纪末期到志留纪早期生物演化的连接,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深水壳相动物化石群。
 
 

彭公水坝遗迹——岗公岭段纵剖面
 

安乐山腕足动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