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2010年余杭文博工作十件大事

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1/2/24 10:30:54        点击率:2706
         1、出台《余杭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实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五年计划
   3月23日,余杭区出台《余杭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贯彻国家及省市相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就进一步加强我区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组织领导、经费投入、依法行政、队伍建设等方面意见。在此基础上,编制《余杭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五年行动计划(2010~2014)》,计划用5年时间,每年安排2000万资金,保护修缮9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重点保护运河(余杭段)文化遗产、径山禅茶文化遗产以及不可移动文物分布较为集中的村落、历史街区。此外,重新划定全区76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文保基础工作更加深入。
    2、叶庆文艺术馆隆重开馆
    4月29日,叶庆文艺术馆开馆仪式在天都城举行。艺术馆总面积680平方米,陈列了著名雕塑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叶庆文先生捐赠给余杭区的161件作品。该馆是在企业支持下,由政府收藏艺术家捐赠的艺术品而成立的专题艺术馆,实现了企业经济优势、艺术家创作优势、博物馆管理优势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艺术珍品的社会效能。
    3、余杭区文物普查队获“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突出贡献集体”
    6月12日,余杭区普查队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突出贡献集体”,这是国家文物局及省市普查办对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的高度认可。
    4、章太炎故居试开放
    6月14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章太炎故居试开放。2008年以来,区文广新局对章太炎故居实施了整体维修保护和重新陈列布展,使故居焕发新颜。故居的开放对于进一步做好章太炎故居的保护及深入研究太炎先生的生平及学术、思想成就有着重要意义。
    5、“璀璨——良渚文化特展”在台北十三行博物馆展出,临时展览大放异彩
    今年以来,结合社会热点,不断改进展陈手段,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向广大群众推出了14个临时展览。其中“圣都美石——陕西宝鸡出土先秦玉器精品展”在浙江省精品陈列评选中获“最佳服务奖”。6月15日,“璀璨——良渚文化特展”在台北十三行博物馆隆重展出。展览让海峡彼岸的同胞一起感受良渚文化的璀璨光芒和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这是继1998年良渚文化香港展之后,时隔十多年,良渚文化再一次走出大陆举办展览,意义重大。
    6、圆满完成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和博物馆陈列评估课题
    2010年,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陈列及藏品管理再上台阶。7月份完成2100件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使博物馆藏品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为地区间文物资源信息共享奠定基础。11月份,与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联合完成“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陈列评估”课题研究,通过对博物馆展览及服务现状分析,进行总结评估和改善评估,为下一阶段的展览品质的提升做好准备。
    7、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成功创建杭州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示范点
    11月17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杭州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示范店”专题会议,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作为第三批杭州市“国内最清洁城市”示范点,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这是卫生管理方面的最高奖项,体现了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以来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
    8、茅山遗址发现国内考古发掘出土最长、最完整史前独木舟
    12月12日,浙江省文物网宣布在临平茅山遗址发现一艘良渚文化时期独木舟。独木舟基本保存完整,全长7.35米,最宽0.45米,由整段巨木凿成。这是良渚文化首次发现独木舟,也是国内考古发掘出土最长、最完整的史前独木舟,距今约5000年。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中国水上交通史,了解良渚文化时期先民生产生活状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9、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喜获“2010年度杭州市考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
    2010年,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配合区内重点工程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基本摸清各项目区域地下文物情况,为项目建设与文物保护提供重要依据。全年开展考古调查勘探项目近20个,完成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其中不乏茅山、玉架山等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喜人的成绩,博物馆被评为“2010年度杭州市考古工作先进集体”,这是2008年我区开展文物考古调查前置预审以来连续第三年获得这项殊荣。
    10、观众量突破30万
    2010年,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年观众量超过31万人,创下历年参观人数新高。今年以来,博物馆以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为主要载体,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观众量实现大幅度递增,充分发挥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