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寡山石窟与南山造像

来源:《寡山风》        发布时间:2000/11/1 16:48:32        点击率:3581

九八年冬因编纂《余杭文物志》,曾对本市境内的古遗址、古窑址等文物点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由于此次调查,我第一次来到寡山脚下造访了神秘的“龙潭”。据传说,“龙潭”曾出过蛟龙,而且深不可测,是一个“无底洞”。民国二十三年(1913年),江浙一带大旱,寡山周围方圆数百里内的河道、水井、山泉均干涸,而只有“龙潭”依旧清水汩汩,解决了附近村民的饮用困难。它遇涝不溢,遇旱不竭,水面一直与潭边岩石保持相平,因此寡山人都认为“龙潭”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洞,连村里最年长的老人都说不清此洞的由来。当时听了甚觉费解。

无独有偶,在调查瓶窑南山造像时,发现在并列雕凿的“三世佛”下也有一深潭,名曰:“开门塘”(塘是圹的讹传,意为穴)。在“开门塘”西侧不远处有一“闭门塘”,又称“斤线潭”,传说是有人为测水深,居然坠放下去一斤棉线而得名,至于潭有多深可想而知。

日前参加《余杭文化报》组织的“寡山采风”,又一次来到了龙潭,并钻到了离潭口三十余米深的潭腹之中,犹如孙悟空进了“水帘洞”,另有一番洞天。幽深的洞里,有着一条条的岔道通向不明之处,如同“地道战”中的地道,四通八达。

寡山除了有“龙潭”,在这座小山丘的上下、前后还有许多的洞穴,人们分别称之为“神仙洞”、“亮洞”、“暗洞”、“猫儿洞”、“朝天洞”等,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石窟群。据探测发现,寡山基本上是一座空山,但这些洞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形成于何时?仍是待解的迷。

  

        寡山题刻)             (南山造像)

到过寡山的人都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我个人分析,这些石窟的形成与南宋建都临安(杭州)时营造宫殿、城墙等用石有关一说颇有说服力。因为从石窟洞壁上遗留的钎凿痕得到证明,这些石窟不是天然形成的溶洞,而是经人开凿后形成的,并且是一个古人取石的采石场。古人采石不同今人,他们不用炸药爆破,而是采用“井式”法打洞采石,这样既省去了清除表皮土层的繁重工序,又保留了原有的种植物,是古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体现,应该说这是一种较为科学的采石方法。有人提出即是采石场,为何石窟的壁面修整得如此规则、光洁,这应该说与古人的采石方法有关。因为古时候用石大都以板块形料为主,并且对其中一个使用面的平整度要求较高,所以在凿取下一块后,要求将壁面再次凿平,以待后用。这道工序的作用有效地避免了在取下后的石板上加工时易发生的碎裂,这种方法既省工又节料,实乃行之有效。南宋定都杭州,需要大量的石料作为建筑基础,寡山距杭州不足二十公里,且有大量的火山岩,石质坚硬,是一个理想的采石点,从人力物力上看就近取材最合情理。这就是推测石窟的形成是在南宋的原因之一。但营造工程浩大,用石量很大,仅靠寡山一个点是难以供其所需的,应同时有数个采石点,因此前面提到的南山“闭门塘”可能亦是当时的一个采石点。寡山、南山均距运河、苕溪不远,水路运输极为方便。

据史料记载,原来南山上建有寺院,僧徒利用前期采石壁面,使工匠凿出浅龛,浮雕造像,这些都有造像旁的题刻为证:3号佛像的左肩上侧竖刻“泰定五年孟春吉日比丘明质命工镌刻尊像普颂尊华宿王智佛全忘胜劣印元因随涌现南山石功德庄严万相寺”和11号佛像左肩侧题“本寺都寺比丘徒众镌造阿弥陀如来尊像功德普渡众生有者至正元年八月□□”。从二佛像的记年看,3号是元代“泰定五年”(1328年)所刻,11号是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所刻,二佛所刻时间相距13年。再从3号题记看,当时南山的寺名是“万相寺”,也许就是南山西麓的“南山寺”,现尚有遗迹可寻。在寡山上同样也有“寡山寺”,并且僧徒还利用上了这些石窟。明代蒋灼的《夏游寡山寺暴雨晚晴》描写得非常生动:“岩谷驱新暑,衣襟已自凉……泠泠飞涧水,何惜更流觞。”在炎热的夏天,一到石窟之中“衣襟已自凉”,那石缝中渗出的细泉,不就是“泠泠飞涧水”吗?在此曲水流觞、咏诗作赋,非神仙又有谁能如此逍遥?

寡山诸洞形成于南宋一说的推测依据,除了建都需用大量石料外,还有史料。如嘉靖、万历、嘉庆《余杭县志》都对“寡山寺”、“田子艺别墅”、“南山寺”有记载,以及洞中、崖上的题刻等,但所记之事都在南宋以后的元、明二朝,没有见到此前的详细记载。故我认为,前朝废弃或遗留下来的石窟被后人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道士追求“福天洞地”,隐士则“遂有洞天堪避世”,南山的造像和寡山的石屋(俗称“仙人洞”)是很好的佐证。

南山造像有明确记年,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尤其是佛教造像与道教造像的并存,更是研究我国佛教与道教发展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997年南山造像与仓前章太炎故居同时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瓶窑镇正着手对南山造像的开发利用,但愿寡山“石窟”的发现能促使人们对南山“斤线潭”的探测,二者如有联系,并将其有机结合,将是一个难得的开发“亮点”,能推进余杭历史的研究和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