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古人 重悟新——《柳村中国画展》观感
来源:《江南水乡文化》 发布时间:2006/9/25 16:17:43 点击率:4801
国庆期间,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举办了“柳村中国画展”。而我,有幸观看了这次别开生面的个人画展。这次画展共收纳了柳先生的立轴、册页、扇面等一百余件,大至巨幅佳构,小到画稿小品,件件笔韵精到,生动淋漓。
柳村,1920年出生于浙江浦江横溪镇一户书香世家,曾在余杭工作了近半个世纪,对余杭的山山水水有着特殊的感情,被评为首届“余杭文化名人”。他历任浙江省美协副主席、杭州市文联副主席、浙江省花鸟画研究会会长等职。年轻时受业于潘天寿,吴弗之等大家,潘天寿曾称赞他:“柳村弟质慧性笃,所作笔墨浑厚,富有新意,发展前程远大。”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的艺术灵感永远来源于现实生活。著名山水画家孔仲起先生评价“他的创作风格完全倾向于描写生活,描写真情实景。在文艺创作过程中,能够讲些真心实意的话,出自肺腑的话,有感而发的话。”柳村先生是追求生活的,他画什么都是丰满的,都是一种让你看到花果丰收的景象。
众所周知,柳先生是以画枇杷和柿子闻名的,而凝聚在这一幅幅娇艳欲滴的花果画中的,却是先生多年来的用心积累和潜心研究。所谓“体察之深,方能挥写如神。”柳村先生画枇杷,不被前人陈法所囿,作画时袭取枇杷老树的苍古多姿,先以雄浑遒劲的笔力做主干,兼以老干新枝,顺逆穿插,回环交错,成其回荡之势。枇杷叶质厚重,用浑厚笔墨写之,以枯湿浓淡求虚实得宜,体现墨色的深度和层次感。画果实,为表现质感和增强笔墨韵味,他不因袭前人的没骨画法,按果形用色行笔后,干湿得宜时,以淡墨勾线,笔随意而不紧扣色迹,见墨见笔,笔墨交融,淋漓而滋润,仿佛江南水乡的灵气从枝干直贯果实,具有鲜活的形态和自然的空间感,体现了他朴茂苍浑,野逸清新的绘画风格,与前人枇杷之作相比,更具野趣和笔墨韵味,形成了他独特而个性化的绘画语言。
历来花鸟画作,多见折枝小品,少见巨幅佳构,柳先生却擅以全景构图做恢宏巨制。我想,这与他深厚的西洋画功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年轻时候在版画上的造诣颇深,版画的刀味刻味以及西洋画与中国画不一样的观察观点、艺术技巧、意识形态,他都运用到了日后的中国画创作研究中。正如他在论创作技法的著作中所言:“有繁有简,有聚有散,有露有藏,正侧相背,前后偃仰,相互顾盼。”故虽枝繁叶茂,但繁而不乱,错落有致,通透幽深。
艺术不存在绝对的时间断裂,任何宣言与传统分手的创新都是可笑而苍白的。“师古人,师造化,重悟新”,中国的艺术首先是属于中国的,属于中国审美情结的。所以,继承永远是第一位的,它必然是脉脉相传。如今的许多书家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太多的西方色彩,却又只流于形式,如此乏力的所谓创新是不会长久的。柳先生坚信,艺术创新并不是割裂传统的同义词,更不是走捷径的代名词。他坚持运用传统的笔墨,书写时代的新意。
在我看来,艺术家与能工巧匠的本质区别在于个人的修养上。这不仅仅指的是学术技法修养。学术修养可以决定构图,决定色彩,决定视野,但是性格修养,人格修养,可以决定作品的气象,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一点。柳老先生的作品岂只写其形而已,更是借花木传情,传递的是一种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在他的创作中,绝无急功近利的浮躁,有的只是作者在自我修养中所付出的艰辛。笔墨不仅仅是客观形象的载体,同时也承载着作者艺术素养和文化内涵。“重契机,求高格”成为他一生的艺术信条。艺术家只有把这种不灭的精神灌注在作品中,才能造就万古垂青的不朽之作。
中国的文艺向来很容易成为政治的附庸,在当代又容易成为金钱的砝码。过分高调的艺术家容易落入俗套。而柳村先生不嗜张扬,不求闻达,始终不变的是一颗对艺术创造万分热忱的赤子之心。流年似水,岁月催白了他满头乌发,但是在他的笔下却从无衰败凋零之作,我们感受到的是真实的,是无华的,是平易近人的,是民族的,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