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风情
来源:《江南水乡文化》 发布时间:2006/9/25 16:16:06 点击率:4783
龙船胜会
龙船胜会历史悠久,是五常、蒋村、和睦一带水乡特有的民俗活动。传说很久以前,这里遭受旱灾,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钱塘江上有条好心的龙王,不忍心看到百姓遭难,便请玉皇大帝降雨救灾,谁知玉皇大帝就是不允。龙王救人心切,就自作主张降下大雨,一场甘霖消除了大旱,河中清水又在畅流,田间庄稼又露出喜色,老百姓欢呼雀跃。但此事触怒了天庭,玉皇降旨斩杀龙王。五月初五正午,黑云压城城欲摧,随即血雨倾盆。在血腥风雨中,只见一个硕大的龙头和一条龙尾从天而降。龙头掉在石塘角,骤然平地间形成一口深潭。八天后龙尾落在十里外的和睦桥。老百姓都为这条钱塘江龙王的不幸而痛苦不已。说也奇怪,自此这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生活得越来越好。为了感谢钱塘龙王,五地这种习俗却几乎没有中断,并颇有名气。
端午前几天,各村百姓便开始为龙船会做准备,精心制作龙船。即将一个木制龙头配置在一条普通农船上。也有特制的,有5块樟木板制成,长5丈、宽4尺5寸、高1尺5寸,船身细长,有龙骨15根成直角排列,船身画上鳞甲。龙船有钱塘、余杭之分,有满天幛(全彩)、半天幛(半彩)和赤膊龙船3种。满天幛也叫做采龙船,其船身长有8米之多,前后分布置以龙头龙尾,龙头之上再置放一只金鸡,在尾上挂条蜈蚣。船舱为龙身,上面插着39面彩旗,有帅旗、虎头旗、龙旗及三角形旗。再置13把凉伞,18件兵器。船舷上再配以24块彩色画板。船上如此众多配置,自然连天空也被遮拦了个大概。“半天幛”也插有帅旗、凉伞及三角形小旗,但船的长度及船上配置自然不能和“满天幛”相比。之于“赤膊龙船”,就像光着上身的人一样,简单的木雕龙头,中间只插2面龙旗,若干小旗。“赤膊龙船”正名叫浪湖龙船,貌不惊人,却以险、奇、快取胜。五常还出现一种新龙舟,新龙舟是标准化的龙舟,长约30米,不需要踩艄人蹬脚,全凭选手整齐划一的动作,推动龙舟破浪前进。据说,这种新龙舟是按正规比赛设计制作的。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这天,龙船集中在深潭口进行竞渡,而五月十三“小端午”则集中在和睦桥进行。两处规模大致相似。近年,五常两届龙舟节均在五常村浜口举行,声势更大,参赛龙舟多达80条。届时百余艘龙船云集京杭运河源头和深潭、和睦水域,赶来参加盛会。参赛龙船不限于本村,邀请来的龙船只凑热闹,不计名次。其时,家家都要端出米酒、粽子,备下丰盛米饭,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龙船盛会”。观者熙熙攘攘,人山人海;附近人家宾客盈门,游者如梭。明人张岱《陶安梦忆》说:“以看竞渡之人胜”。是说也,竞渡人再多,不过数百人,而观看竞渡呐喊助威者,何止万人。
赛龙船比的是速度,自然挑选最强健的汉子,如有人不能勇往直前,还会落下不好的名声。竞渡时锣鼓喧天,彩旗猎猎,吞云吐雾,浪花飞溅,加之观者喝彩声、鼓掌声此起彼伏,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每条龙船上十余人,10名桨手执桨分坐两侧,前一人立船头执旗催艄(指挥),后一人于船尾执桨避哨,(掌舵),有的以4人敲打锣鼓钗钹,划手们就随着指挥,合着鼓点一俯一仰,起落有力而整齐划一,把舵人踏着鼓点,身腿上下伸缩,船头就一高一低波浪前行。众多龙船互相穿梭,你追我赶,意气风发、一决雌雄,憋着一股劲,为争率先达到终点。由南向北,再从北往南,如穿梭水中的条条蛟龙。显示出力争上游的气势和团结一致的美德。正如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中所云:“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龙船竞渡中还接受当地群众的“犒标”。“犒标”传起于清康熙年间。某年,康熙下江南到杭州,适逢“龙船胜会”,便丢下几分矜持,看个开心。当龙船互不相让、奋勇争先之时,皇帝老儿看到如此壮观场面兴奋不已,连声喝彩,还赠银两以示犒劳。从此,“犒标”在每年划完龙船以后,当地都要用划龙船时各地亲友家送来的钱,买些酒菜,供划龙船的人吃喝,这就是龙船酒。划龙船除了体育锻炼、体现热闹气氛外,还体现一个村庄兴旺与团结的合作精神。一条龙船包括划手、敲锣打鼓的,最少也要十五六个男人,既要身强体壮,又要识水性。每个自然村为能出一个龙船参加竞赛而感到自豪。兴办龙船酒,一是庆祝龙船划得安全、快速和取得好成绩,二是慰劳划桨将士,三是祝愿各村间的团结与兴旺。
会后,还要举行“收龙船”的仪式。送水神,收船入库。待来年,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龙船胜会。
西溪武艺十八般
2004年第二届浙江省国际传统武术大会上,西溪(五常)民间武术队表演的十八般武艺,取得5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的优秀成绩;在是年10月西湖博览会狂欢节上,十八般武艺的精彩表演,再次获得较好名誉;浙江长城影视公司、纪实半月社会合拍百集《中华武术》,亦将西溪武艺十八般列其间。
西溪(五常)十八般武艺源自于中国传统的十八般武艺。何谓十八般武艺?且看?水浒传?第二回中这样一段话:“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那十八般武艺?
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
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
十八般武艺对应十八件兵器,均是中国武艺的传统术语,泛指多种兵器及其武术套路。十八般武艺的名称始见于元曲。《古今杂剧》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得来滑熟”的唱词。明代谢肇浙《五杂俎》中如此解读十八般兵器: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白打”即“手搏之戏,明乎其不持寸铁也。”十般武艺原来全指兵器,这里又将白打包括进去。
清代以后,十八般武艺又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多的,取自戏曲,曰: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棍、槊、棒、拐、流星锤。
而五常的十八般武艺,据传系明代尚书洪钟归乡后,将兵器与生产、生活工具结合,改制出一些兵器的另类。同时,编排武艺108法。阳刀镂空花纹的刀柄上有“道社庙众安坊,汉帅寿亭侯关”。道社庙即原洪家祠堂,祠堂正是洪钟所建。这便是五常村民认为兵器系洪钟传下的理由。这些改制的兵器均为木质,更便于就地取材,形式上与传统的18件兵器大相径庭。经西溪民间武术队教练章建华整理,其为龙刀、凤刀、三尖二刃刀、尚阳刀、兄弟刀(两件)、金刚伞、大劈锁、龙鱼斧、玉手笔艺抓、文耙、武耙,阳镗、李公拐、方天戟、金瓜锤、枣逆锤。五常18件兵器中的文、武耙,枣逆锤及大劈锁由农具改制而成。大劈锁据说是根据方腊所使铡刀改进的兵器而成,龙鱼斧由程咬金的开山斧改制,阴镗、阳镗出自花和尚鲁智深的日月铲,李公拐自然源自八仙过海中铁拐李手中的家伙。五常村至今尚保留着200多年前前辈传下来的兵器,18件木质兵器,就陈列在蒋国民的老宅里。18件兵器并非一人所有,为村民共同拥有。村中最年长的老人也说不清它们的渊源。据传洪钟所为。一件兵器一件武艺,民风尚武的五常村人将它们世代相传。蒋茂华是18件兵器的嫡传之人。这位90岁的老人自15岁时就跟着叔公,手持兵器开练。他和另一位91岁的胡天喜被人誉为“老龄武术家”。
追忆兵器的过去,蒋国民颇为感慨,他说,18件兵器一直由蒋茂华的先祖保管,文化大革命中要“破四旧”,18件兵器被人抄去,差点付之一炬。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洪文根等4个小伙子冒险将它取回藏在柴垛中。后来,为了更保险,又一一将它们绑在石块上,沉在蒋国民门前的一口池塘里。上面又以水草遮拦。10年后,18件兵器方重见天日,五常十八般武艺又开始在村中相传。
每到正月十五,十八般武艺一展风采。8个壮汉,前面4人抬着兵器栏,后面4人敲锣打鼓,在田埂上和塘堤间穿行,引来众多村民。在一片较为宽敞的空地上,鞭炮声“劈啪”响起,便开始十八般武艺表演。各人手持不同兵器,招式和套路各不相同。有单练,有组合,讲阵法,比队列。有年长手持龙刀的,有壮年紧握金刚伞的,亦有儿童舞动方天戟的,一来一往,一上一下。一来一往,有如深水戏珠龙;一上一下,却似半岩争食虎。舞动间,兵器呼呼生风,三尖两刃只往顶门飞,方天戟不离心坎刺,好手中间逞好手,心服应难以艺争。
2004年6月,经余杭区体育总会同意,杭州西溪(五常)民间武术队成立。国家一级武术教练章建华开始系统地把18件兵器拳路进行重新整合,汇编成谱,并组织武术队活动。五常村世代相传的十八般武艺将发扬光大。
四灯会
“上灯圆子落灯糕,清明团子稳牢牢”,这种习俗与舞龙灯活动一直流传在余杭民间。
元宵灯会据说是汉武帝时开始,到了唐明皇手里盛行。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用灯火打造一个盛世的场面,自然非帝王莫属。上行下效,自古已然,余杭物华天宝,经济发展,自然各处都竞相仿效,竭力攀比,相沿成俗。白居易在《正月十五日夜月》中写道:“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可见那时元宵灯会已颇具规模了。而闲林的灯会不仅有规模更有特色。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闲林华丰、桦树及镇上的舞龙队都要举行舞龙灯,和睦、民丰、五常、梧桐等村则有拳灯队、狮子队表演。四灯会是一次盛大的民间业余文艺活动,由各村自行组织,自愿参加,且带有一定竞赛性质。届时,各种各样的“灯”都汇集一起,有龙灯、花灯、拳灯和狮子灯,故称“四灯会”。灯会有着极为丰富的灯饰和演艺体系。有狮子灯演化改造而成的余杭滚灯,现已成为闻名遐迩的舞蹈节目。而花灯其实是一种莲花落曲艺。
在各类灯中,人们最看重的是龙灯。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是百姓信奉和崇拜的对象。而且龙灯毕竟更壮观,更能表达百姓太平盛世的欢快之情。上灯的时候,龙灯居首领先,神气活现走在前头,五颜六色,绚丽夺目,有时四五条一起,更显气魄。龙灯由竹、木、布、纸等扎成,一般有11节,一节节连接起来,用白布包好,画上片、爪子,装上龙头龙尾,长达15米至20米。每一节由一人用木棍举着,内点着蜡烛灯,现今大多由电池小灯泡装饰。
舞龙灯十分壮观,舞龙灯的技术也要求较高,布阵、舞步都有讲究。有“行龙”、“甩龙”、“开门龙”等多种舞蹈形式,有元宝阵、铁索阵、乌龙盘井阵、一字长蛇阵。需人站着跨步舞、背背贴地舞、跪倒昂首舞。掌龙头龙尾的,一般都是剽悍而强壮者。舞龙灯要有很好的团结精神,一切听从“龙头”舞动,方能整齐划一,运动自如。掌龙尾的难度很大,因在最后既看不清龙头,又不能落伍,便只能全神贯注、谨小慎微。真所谓“龙头动一动,龙尾跟煞人。”龙灯舞动时,“流苏宝带,交映璀璨”,“山灯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有不有”。加上鞭炮四响、锣鼓齐鸣,一派热闹而祥和的气氛。
龙灯过后,继之以狮子灯、花灯、拳灯。拳灯队一般以三四十岁的年轻力壮,并懂武术的男子组成。以18件兵器为表演器具。表演时,在锣鼓有节奏的伴奏下。按照各种兵器的使用招式和套路进行,一招一式,一往一来,盘施起舞。配合用木棍、粗绳、长凳等或翻跟头、或跳狮子、或举滚灯。其滚灯用竹篾制成,直径1米多,重20余公斤,内有活动平衡铁铃,中间有可点燃蜡烛的圆形器具。届时,滚灯在表演者胯下转、单手举、侧身翻转,滚、压、抛、掷,如流星穿行,似街灯略空。加上红毛狮子、绿毛狮子跳跃、翻滚。令人眼花,催人振奋。其时,四乡观灯者,趋之若鹜,人头济济、鼓乐喧天,逶延数里,汇成壮观。据《西湖游览志余》载,彼时已出现“滚灯”。它将工艺品观赏和民间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融为一体。后在江南一带都有流传,范成大的诗里就提过苏州元宵灯会上出现的滚灯。近年余杭又将其挖掘整理,可见传统文化艺术魅力无穷。
过去舞龙来到人家门前,户主要“赏龙”,即以钞票或大米、蚕头赏给龙灯队。考究的还要给龙头披上红绸,恰似西藏人献哈达。所赏的钱物,用于灯会结束后聚餐开支,以前谓之“谢龙”。而今当然不存在这种旧俗了。灯会作为一种喜庆形式、一种民间竞技活动,一种美俗,却一年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