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7/11/13 8:36:13 点击率:5406
宋梅亭座落于余杭超山北麓香雪坞,南面是始建于五代晋的大明堂,西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吴昌硕墓。
超山梅花有着一千多年的栽培史,早在五代后晋时,超山当地农户就家家以植梅为副业,环山十五公里,汇成一片梅海,故人称“十里香雪海”。超山的梅花又以“古、奇、广”三绝而闻名于世,素有“超山梅花天下奇”之誉,成为历史上江南三大观梅胜地之首,是文人墨客的雅集之地。
历代文人骚客的光顾,为超山留下了不少人文景观,宋梅亭就是其中之一。
癸亥(1923年)正月下浣,吴兴周梦坡(庆云)约姚虞琴(景瀛)探梅超山,以林琴南(纾)之《超山梅花记》为向导,还约了汪惕予(自新)、王绶珊(体仁)等人备了酒菜一同前往。此次探梅,让周庆云产生了为宋梅建亭的雅兴。当年十二月,周庆云撰《超山宋梅亭记》以记此事:
赶早坐着小舟沿栖溪而下,溪浅水清,游鱼可见。约行了二、三里,沿岸尽是梅花,不多时见一小桥,就将船系了改为步行。峰回路转,到了超山北麓的报慈古寺,远远望去有一楼如雏鸟展翅欲飞,那便是香海楼(今名浮香阁)。四周伴古梅数十株,其中一株横斜着,交枝垂地,看上去枝干若石柱,枝皮似鱼鳞,干裂中孔,落花斑驳,寺僧介绍说:“这就是宋梅”。其余的梅树也都老干分披,相传是明代分的枝,花的颜色为浅绛,花瓣竟是六瓣,这与其它地方的梅花不一样。徘徊在这些老枝繁花下,怀古幽静之感绵延不绝。因此告诉同游的朋友,自己想在这古梅之旁建一个亭,请安吉吴缶庐(昌硕)画一幅宋梅并题诗刻于石上,以记此事。大家都很赞成。
出了寺,山南山北举目是梅,仿佛置身在众香国中。要是在雪月之夜,能坐在这花间举杯,想必会有身着白色衣裙的仙女下凡来助兴。
骚人墨客写观梅的不少,如孤山(杭州)、如罗浮(广东罗浮山)、如邓尉(苏州邓尉山)。罗浮太远没去过,邓尉和超山都不远,孤山稍逊一筹,无法与前两者相媲。况且是在这万花匿迹的冰雪时节,唯有梅花独傲风霜,几乎让人看见了天地之心!自辛亥(1911年)国变,四处流离,面临国家处于危难之中,这抑郁之情能与谁说?今天手抚着这千年老梅,沧桑万感,迸集于中,怎能控制得住自己此时的澎湃之情!
建成后的宋梅亭系近代仿古建筑,由吴昌硕等撰书集联七副,刻于四根方形石柱上。 石楹联内容分别为:
1、(行书)鸣鹤忽来耕正香雪留春玉妃舞夜,潜龙河处去有萝蝯挂月石虎唬秋。癸亥年十二月,安吉吴昌硕时年八十(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2、(篆书)胜境压皋亭有人如白石化虹吹彻几番横笛,深根遗宋室此地与孤山放鹤同留千古幽香。癸亥十月时客栖溪安吉吴迈撰句并书(吴迈,1886—1963,又名东迈,号子远。吴昌硕第三子。上海昌明艺专创办人之一,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书画承家学,有父风);
3、(篆书)腊雪已沾墙下水,冻梅先袒岭头枝。唐李商隐、罗邺句,仁和姚景瀛集鄞赵□书(姚景瀛,1867—1961,名虞琴,号景瀛,余杭亭趾人。喜收藏,精鉴别,当时与吴湖帆、黄保銊、张大壮并称“四大鉴定家”,更与国画大师齐白石共享 “北齐南姚”之誉。擅画兰竹,取径明贤,幽静秀润,清新脱俗);
4、(隶书)与林和靖同时高风在望,问宋漫堂到此香雪如何。癸亥冬月蜷翁(汪惕予1869—1941,名自新,号蜷翁,安徽绩溪人。汪惕予一生办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流芳甚广);
5、(楷书)与孤屿萼绿花同联眷属,賸越山冬青树共阅兴亡。梦坡居士(周庆云1864—1933,字景星,号湘舱,别号梦坡。湖州人,实业家。1905年投资兴建苏杭铁路,1913年在杭州开办天章丝织厂,后又在上海浦东设立五和精盐公司,所办企业在抗衡外货、抵制日货中起一定影响。后又兴办吴兴、长兴煤矿。一生收藏书画、金石、古器颇丰,著有《梦坡诗文》、《南浔镇志》等);
6、(隶书)几度阅兴亡花开如旧,三生证因果子熟有时。戊辰钮珩;
7、(楷书)带水接西泠此地恍分三竺胜,流风忆南渡当年犹胜一枝春。杭县王体仁撰书(王体仁,1873~1938,名体仁,字绶珊。浙江绍兴人,清末秀才,迁居杭州,辛亥以后定居上海。王氏以经营盐业起家,嗜典籍,筑九峰旧庐于杭州,部分珍籍储上海)。
80多年过去了,如今宋梅亭的北侧山坡上又多了吴昌硕墓和纪念馆。吴昌硕生前酷爱超山梅花,常到超山赏梅,曾作诗道:“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表达了他对超山梅花的无限深情。故曾嘱百年后埋葬于此要与梅花永为伴。
吴昌硕先生于1927年11月29日病逝于上海。1932年坟茔竣工,移柩安葬。1961年吴昌硕墓(包括宋梅亭、大明堂、浮香阁等)被杭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在墓左侧建“吴昌硕先生纪念馆”。198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吴昌硕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梅亭柱上的石刻楹联,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集金石、书法、刻字艺术为一体的艺术珍品,现与吴昌硕墓等视为一体加以保护。它能让人们在探梅、赏梅的同时,领略到中华艺术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