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润物无声——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十年记忆

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3/12/26 17:33:26        点击率:815

 20031227,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哇哇坠地,在素有“江南佳丽地”之誉的余杭诞生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十年来,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锲而不舍,默默耕耘,开拓创新,责无旁贷地承担着传承江南文化、弘扬优良传统、普及人文知识的历史使命。我们始终恪守博物馆事业的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宗旨,紧紧联系江南地域文化和余杭历史文化,逐步将博物馆建设成为独具特色、内涵丰富、传播文明的公共文化机构和余杭文化地理坐标。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存在的基础,也是博物馆进行陈列展示,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物质保障。经过几代余杭文博人的不懈努力,辛勤耕耘,目前馆藏文物10000余件(组),包括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器、木器、书画、碑碣等各种类型,成为全国各县(区、市)级馆藏文物数量最多、等级最高、品种最全的博物馆之一。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和中心环节。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内设三个基本陈列:

 “文明曙光——馆藏良渚文化器物精品陈列”,将良渚文化出土文物陈列风格设定为器物定位为主的精品展览,但并不停留在简单的器物欣赏层面,而是结合器物分类,从物质性层面对良渚文化的内涵作了介绍,其中也有结合墓葬出土现状对良渚社会和精神文化层面作了延伸。

余杭历史文化展览和江南水乡文化展览为较典型的信息定位型展览。“我们的家园——余杭历史文化展”,展示的是一个立足余杭本土的故事,在组织构架上既不是采用简单的王朝体系,也不是单纯的文化专题,而是将各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及文化贡献组织成不同的独立小故事,再用时间轴依次串联成相对完整的故事,既有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的出土文物,又通过各种图表、人物塑像、场景等手段进行辅助陈列,并展示了余杭各地风景名胜、自然资源等。

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最亮的看点是“江南水乡文化陈列”,这个陈列以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环太湖流域水网沼泽平原为叙事对象,相对系统地呈现这一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演进、文化创造和民俗风情,并通过历史叙述的方式介绍江南如何从一个最荒蛮落后的地区变成中国最繁荣、最发达和最文明、最具现代感的地区,展示这一地区在中国文明构成中的地位。这是国内第一次自觉地超越行政建制,以文化地理概念作为组织构架的主题性展览,毫无疑问,这是对中国博物馆界长期以来按行政地理区为单位设馆和组织、展览文化资源这一常规的一次突破。

与国内博物馆进行馆际交流,举办临时展览,是提升博物馆形象、扩大影响、吸引观众、发挥功能的重要手段。“引进来”,开馆不到一年,“吉金铸文明——宝鸡青铜国宝展”成功举办,汇聚了陕西宝鸡地区近百件青铜瑰宝,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此后,博物馆热闹非凡,各类展览络绎不绝,十年内举办了近百个临时展览。如“临安吴越国王室珍宝展”、“红山玉韵——海外红山玉器杭州特展”、“汉风楚韵—徐州汉代楚王陵墓文物特展”、“塞北遗珍—蒙古草原文物特展”、“圣都美石——陕西宝鸡出土先秦玉器精品展”、“一代儒宗,千秋巨笔—环太湖流域博物馆馆藏章太炎先生作品联展”等等展览均成一时之热点。蒲华、吴昌硕、丰子恺、韩美林、潘鸿海等艺术大师的作品也来到这里展出,给人以美的享受。 “走出去”,利用馆藏良渚文化文物资源,赴内蒙古、四川、甘肃、江苏、上海以及浙江省内各博物馆展出;期间,2010年“璀璨——良渚文化特展”在台湾十三行博物馆成功举行,极大地宣传了余杭的良渚文化,扩大了博物馆的知名度。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石。2008年,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成立我国首个“江南文化研究基地”,先后举办 “江南水乡与社会文化变迁”、“京杭运河与江南”、“全球视野下的江南文化研究”等一系列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研究探讨江南文化。与此同时,博物馆与相关科研单位联合开展良渚文化出土漆、木器脱水保护课题,与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开展茅山出土良渚文化独木舟、牛脚印、田埂、水稻田等良渚文化遗存的科技保护,与良渚博物院开展“良渚文化刻划符号研究课题”研究,与北京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玉架山遗址出土玉器无损测定研究课题”,与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余杭历史文化研究”等等,通过与高校及省级博物馆合作共同研究,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的学术研究能力。目前在博物馆20名工作人员中,高级职称的就有5人。

传播教育是博物馆的终极目标功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博物馆人通过开通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网站、官方微博等,建立宣传平台;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以“流动的博物馆”为载体,举办“旷世风华——余杭三大文化展”送到全区各中小学校展览,开展“让历史告诉我们”宣讲活动进校园、举办“余杭区文博志愿者讲解大赛”等,面向全区青少年摄影爱好者,举办 “我心目中的余杭记忆”摄影比赛,以余杭区内的不可移动文物、优秀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及各级文保单位等为拍摄对象,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未成年人的文物保护意识。十年来,博物馆接待社会各界观众近300万人次,其中未成年观众占40%,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得到极大发挥,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青年文明号”,“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杭州市文明示范博物馆”,通过了国家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成为全国县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家“国家二级博物馆”。

“十年磨一剑”。展望未来,我们将励精图治,不断探索,勇于奉献,以创“五个一流”——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业绩、一流的效益、一流的基地为目标,立足余杭,面向江南,倾力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精品展览,不断满足社会各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江南文化及余杭历史文化的研究、展示和服务中心,为传承、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繁荣余杭文博事业,建设“美丽余杭”,“文化名区”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