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良渚先民社会生活之吃与穿略

来源:《江南水乡文化》        发布时间:2009/6/8 16:28:38        点击率:1391

   在中国众多璀璨的远古文化中,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是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它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量而精美的玉器、精制的制陶技术、成句子的陶器符号文字资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使研究者们或者认为它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已看到了文明的曙光;或者认为它已进入文明社会,已形成文明古国。又因为叠压在它之上、作为后来者的马桥文化并未继承它那以独特的玉文化为灵魂的种种文化因子,故而又认为它是一支突然消失了的文化,并对它消失的原因作了种种猜测和推论。

  良渚文化简介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

  一、良渚人的饮食
  良渚文化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作物为水稻。据在钱山漾发现的稻谷鉴定,有粳稻和籼稻两种。在钱山漾、水田畈等遗址中还发现有花生、芝麻、蚕豆、甜瓜等植物种子,有人认为是当时的农作物,也有人对其出土层位和鉴定结果有所怀疑。
  从现在的考古发现也可以大致推断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是十分发达的。2007年11月29日,浙江省文物局和杭州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一个重大考古新发现:在余杭区瓶窑镇莫角山四周发现了一座距今约5000年的完整良渚文化古城的城墙基址,其平面范围略呈圆角长方形,为正南北方向,东西城墙基址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一些著名考古学家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良渚古城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城址,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同时代城址中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一座,堪称“中华第一城”。同时,也是继殷墟之后,中国考古学界又一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
  这项考古发现让我们看到了良渚文化的先进。试想,要建造如此宏伟的古城,必定需要消耗许多的劳动力,于此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粮食来养活这些从事建筑的人。那么,也可以看到,当时的良渚文化必然有这个实力去建设这座古城。
  当然发达的农业离不开农业工具。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工具不仅品种十分繁多,并且制作十分精细。我们就拿石梨来举例。
良渚文化的石梨长度一般在20~25厘米左右,厚度在1.3~2.5厘米之间 ;梨面上可见1~3个小圆孔,呈一字形或三角形排列,显然是为了安装固定在木犁床上之用。目前在浙江海宁荷叶地、德清雷甸下高桥、湖州钱山漾和上海金山亭林等遗址或墓葬中,都有这种石犁出土。当时的石 犁可能已有了犁架和犁床构造。犁床尖部由两部分构成,下部有垫木, 上部有木板,石犁 夹嵌在两者之间,然后打上木或竹制的销钉,穿入石犁上的圆孔,使之固定在稍窄的木犁床中,两侧的刃部外露,这样便可保护石犁,使之不容易折断损坏。犁架可能是用角度适合的树杈制成,前端可拴住绳索用一至二人拉引前行,后端一人操犁把以控制深浅。尽管其结构简陋,且全靠人力挽犁,但它却是当时最为先进的耕作方式。当然良渚文化时期也有更大型的石梨。在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中就有一件长50厘米,厚1.2厘米的石梨。
这些大型石梨的出现,是良渚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证明。它为大规模扩大耕地面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和功效创造了条件,而发达的农业也是良渚文化崛起的基础。

  二、良渚人的穿着
  目前我国所见最早的纺织品实物,出土于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第十文化层,属马家浜文化,经鉴定,是野生葛纤维的织物。良渚人晚于马家浜人一千多年,纺纱织布的技术又有长足的进步。 良渚文化时期纺轮的厚度普遍比前期崧泽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的纺轮做得薄,如张陵山东山1号墓出土的玉纺轮的厚度为0.4~0.5厘米,瑶山11号墓玉纺轮的厚度也仅0.9厘米。瑶山11号墓出土的玉纺轮,中孔贯穿一根上端钻琢小眼的锥形纺轴,是了解良渚文化时期纺轮用法的最直观的标本。纺轮的变薄,反映良渚人已经认识到纺轮自身旋转惯量的大小,与纺获纱线粗细的直接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蚕的国家,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养蚕制丝技术一直为国人所独擅。我国最迟在距今六千多年前,已开始有意识的观察蚕、饲养蚕。等到了良渚人的时代,蚕丝的开发利用已有丝织品的实物为据。1958年钱山漾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年代属良渚文化的绢片、丝带和丝线等丝织物,这是当今世界上所见最早的完整丝织品实物。良渚人的衣着绝不限于葛、麻、丝等纺织品,至少动物的皮毛在衣料中仍占据半壁江山。良渚人夏穿薄衣、冬着厚装的着衣需要,于当代太湖流域的人并无不同,而良渚人的冬装,除了衣毛着皮之外,应该还有别的选择。良渚人纺织麻衣的主要原料—苎麻,纤维长,质量轻,拉力强,可做成苎麻絮。讲究生活质量,全社会追求享乐的良渚人,过冬时是否已经穿上了两层单衣间夹缝苎麻絮等填充物的“棉袄”?
  至于良渚人服装的具体款式,目前唯一可资参考的考古资料来自江苏高淳朝墩头遗址12号墓。该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圆雕人像,从刻划的阴线看,人像身着的似为方口无领无袖的筒装套头衫。不过,由于考古出土实物和图像资料的单薄,我们尚难以确定这一款式是否就是良渚人服装的基本样式。参考比良渚文化略早的凌家滩遗址玉人的装束,已普遍出现宽幅的腰带,而良渚文化显贵者墓葬中,也出土不少的玉带钩,可见腰腹部的束带,也是良渚人着衣的基本配备。由此也可推测,良渚人所着之衣,应包括一种类似长袍或长裙、能够遮盖下身的长衣。

   

  三、总结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的重要一支,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新石器时代考古上都有重大意义,被誉为“文明曙光”。而良渚文化所留给我们的文明——发达的农业、精美的玉器以及严格的体制,都无愧于它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