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良渚文化部分出土器具及其用途的报告
来源:《江南水乡文化》 发布时间:2009/6/8 16:26:59 点击率:1267
引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而她几千年来诞生,发展的历程,也一直困扰着一代代的人们。
在北方地区,无论是陕西半坡,还是辽宁红山,都已经被发现并认定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了。那自唐宋以来更为发达的南方地区呢?
自从1936年施昕更先生在余杭良渚发现了古文化遗迹以来,江南地区的文明发展终于找到了一个源头。而前几年在余杭反山、莫角山一带发现的大型古城墙遗址,更是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引起了轰动。因为它不仅仅是良渚文化的一处新遗址,更是将良渚文化的范围和规模上升了一个层次。甚至有专家断言,良渚古城的发现使整个中华民族的朝代史前推了几千年。
就是这样重要的中华文明,在1936年被发现以前都无人知晓那段历史。而它被发现以后,是什么让它如此出名的呢?
答案当然是它的出土器具。在很长时间内,提到良渚,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它出土的以各种玉器为代表的古文物。最著名的,当然就是玉琮了,还有它上面的神人兽面纹。还有各种陶器石器等,它们是良渚先民们生活的缩影。
但是提起它们的由来和用途,或许大多数人就知之甚少了。也确实,这些出土文物平时大多收藏在各种博物馆,文保部门里,能真正贴近人们并让人们了解的机会并不多。
因此,我们小组在暑假期间,通过在博物馆走访调查,以及在良渚古城遗址实地考察的途径,对良渚遗址种出土的各种器具和它们的背景、特点、用途等做了了解,并撰写成报告。
正文
良渚文化的主要发展时期是距今约5250~4150年,遗址最早发现在余杭境内,如今遗址在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分布,而在环太湖流域的广泛范围内,都出土了具有良渚文化特征的器具,有这种特征的一部分器具甚至在辽宁和四川都有发现。
良渚文化出土的器具,主要分为玉器和陶器,其中陶器以黑陶为主,制作较精美,有的甚至涂有红或黑色的漆。因为一部分黑陶器的特征和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黑陶器相似,所以在早期良渚文化一直被当作是龙山文化的一个比较特别的分支,直到1959年才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这个命名。
而良渚文化的玉器,可谓是它最灿烂的一页了。良渚文化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玉珠、玉管、玉璧、玉璜、玉琮、玉镯、玉钺、玉带钩、冠形器、三叉形器以及各种玉质鸟虫等等。
正如古人“玉殓葬”的说法,这些良渚玉器大多出土于分散于各处的墓葬中,作为陪葬品使用。并且也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因为玉作为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不是一般平民百姓用的起的,所以可以看出这些墓葬大多是良渚文化时期的贵族阶级或是统治阶级的。当然,随葬的各种器具越多,就说明墓主人的身份越高贵。
另外,玉器有各种种类,用途和象征意义当然不会完全相同。从坟墓中的摆放样式就可知其一二。而其中一些著名的玉器,则更是有其象征的用途。
我们在这些日子的探索研究中,通过查找资料和实地参观,了解到了一些玉器的简单资料、特征和用途。从这些信息,我们也可以管窥良渚先民们的生产水平,日常劳动生活的习俗和一些阶级分化的特征。
手镯是常见的装饰品,而在良渚文化一些墓葬中出土的玉镯,则就多发现在墓主人的手部。而圆形的玉镯在经过一定演化以后,就形成了良渚文化遗址中很常见的的代表玉器玉琮。
从玉琮的外形看,可以说比较像是玉镯的加大版本,在一些墓葬中也有发现像玉镯一样戴在墓主人手腕上的,但是后来多出土于墓主人头部,似乎就意味着玉琮从玉镯中分离成为独立的玉器品种。同时圆润的镯在外形上也变得有了四个圆角,(也有出土五个圆角的玉琮,被认为是早期版本)但是内壁仍然是圆的,不知道这是不是蕴含着古人朴素的“天圆地方”的观念呢?
另外在多数玉琮的四角,都刻有一个特殊的图案,这就是良渚文化最著名的神人兽面纹。从外观上来看,这个图案就像是一个人骑在一只张牙舞爪的神兽上,而这个图案不仅是在玉琮,在其他很多玉器上都有出现,或许就是古人生活中原始的宗教崇拜。因此,玉琮被一些专家认定为是古良渚宗教崇拜仪式中常用的礼器。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渚玉器是玉璧。从外形上看,这玉璧就是一块圆形的玉板,在中间打了一个洞。玉璧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墓中常常大量出土,而在小墓中就会少很多,甚至没有。这就成为了墓主人地位的象征。可见,那时候的社会,已经有了阶级的分化。
在现在出土的比较厚的玉璧上,中间的孔经常可以看到错位的痕迹,这也就是当时加工工艺的一个体现,说明那时候加工玉璧采用的是从两边分别钻孔的技术。
还有一种玉器叫玉璜,从马家浜文化经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其器型经历了条形璜→桥形璜→半璧形璜的演变过程。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璜多是半个玉璧的形状,有些还刻有神人兽面纹。所以有句话叫“半璧为璜”。这种玉器多和其他的玉珠,玉管一起被发现在墓主人的颈部,而且相当普遍,可见是作为一种类似现在项链的饰物。
另外一种常见的玉器叫玉钺,外形就像是古代的兵器钺,一边厚一边薄,在厚的一侧有一个孔。这也就是它的名字由来。由此推测,这可能是代表墓主人在生前拥有的兵权。
还有是玉三叉形器,因器物上端有并列三叉的造型而得名。在墓葬中都出于死者头部,可以看出是头部的装饰。中间叉有上下贯通的穿孔,部分中叉上还相接一只长玉管。在余杭人民广场西面的小水池就是一个三叉形器的雕像。
另外一种头部的装饰是玉梳背。原本被命名为玉冠形器,因其造型跟神人兽面纹图案中神人的羽冠较为相似,所以如此命名。但1999年镶嵌“冠状饰”的象牙梳的出土,表明这类器物更像是梳子脊背上的梳背,因而更名玉梳背。玉梳背是将其底部插嵌到梳脊顶端挖出的凹槽内,来完成跟梳子的复合,因此绝大多数玉梳背的底部或扁榫上都钻有2-5个均衡分布的横向销钉孔。但是也有例外的,比如个别的玉梳背是将底部和两侧边共同插嵌到中间割空,左右两侧边及底边都掏挖出凹槽的有机质梳子上,再用黏合剂来加以固定的。这种玉器更具有生活气息,而不像是单纯的陪葬品或是祭祀用品。
最后要说的是玉锥形器。这是良渚玉器中较特殊的一类,在大中小各等级墓葬都有出土,跟玉管,玉珠一样,是良渚玉器中最普及和最平民化的种类。但玉锥形器的使用仍有很明显的等级烙印,比如一些有雕琢纹路和集束状的锥形器,都只见于等级身份较高的显贵者墓葬。
总结
从这么多玉器的出土,可以看到我们的先民们的勤劳聪明,而他们也留给我们下了几个谜团:在余杭附近并没有大型的玉矿,那这些作为原料的玉石是哪里来的?玉石是很坚硬的,那么精细的神人兽面纹和其他纹路,是用什么工具雕刻的?
这些也是我们小组的活动中一直带着的问题。但愿随着良渚遗址发掘工作的进行,这一切秘密能够早日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