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参 观 记

来源:《江南水乡文化》        发布时间:2009/6/8 16:24:21        点击率:1036
  进入高中,我兴致勃勃地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只想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于是,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成了我的“工作地点”。馆内分为三个厅,分别为:余杭历史厅,良渚厅,江南水乡。于是,让我对这一切的一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恰巧博物馆开展良渚博物馆和良渚遗址的参观活动,于是带着兴趣和疑惑参加了。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考古和研究的发现证实了,在5300~4200年前,太湖之滨的广袤土地上,曾经诞生过一个古老的文明——“良渚文化”,它被称之为“文明曙光”,它当之无愧。
  我的父亲曾参观过良渚文化博物馆,他用了一个词形容它,“阴森”。或许,那就是良渚文化带给人类的一种敬畏,一份神秘感。踏入馆内,幽暗的灯光,制造这一种气氛,特定的气氛制造特定的环境,这叫渲染环境。让我们怀以敬畏之情参观这个古文化。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神徽像”——良渚人的崇拜。神徽像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面积仅为12平方厘米,通过放大镜放大整个图案,可以看到,它是采用了浅浮雕和阴纹线刻两种技法雕琢,整个图案可以分为二个部分,上部刻着倒梯形的神人脸面,神人的两眼圆周睁,牙齿整齐地露在外面,为人面增添了一份威严;神人头上戴着插满有羽毛的皇冠,与印第安人首领的羽冠很相似,它的双臂平撑,双手抓向下面的兽头。下部刻的是一只猛兽,有两只大眼,獠牙穿出在嘴外,双爪弯曲。神徽像不仅展现了良渚时期的高超制玉技术,同时也反映了良渚先民复杂的精神世界。
  看到馆内陈列的石器,于是领悟良渚文化之所以拥有高度发达的生产技术。先民掌握对转技术在石块上凿孔,巧妙地利用绳和石器的结合制作破土等工具,如石犁,石刀等等。这就是中国5千多年的梨耕稻作的农业史的开创。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叹良渚先民的智慧。
曾以为远古时期,人类穿着的是兽皮,芭蕉叶。但是,展现在眼前的绢片,麻布片等否定了我的想法。在我们良渚先民时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去制作纺织品。据说绢的年代距今4700年,它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丝织品。
  文字的出现是在夏朝,但是在良渚先民制造的陶器上却出现了刻画符号,就是这些符号成为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线索。这些具有高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陶器让作为后民的我感到自豪。
  最后看到的就是良渚文化的精髓和灵魂——玉器。良渚文化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良渚文化的玉器不仅品类众多,而且琢磨精致,纹饰华丽。专家们赞誉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艺水准达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而纹饰则是将新石器时期玉器的创作“推到了顶峰”。看到刻画的精致的纹饰,让我们感叹先民的技术,但同时也让我们感到疑惑。没有坚硬的金刚石做转头,他们是怎么做到……
  走在远古的城墙边,看到护城河里的生活堆积物,幻想良渚先民的生活场景……这里曾是繁华的城市!这里沉淀着五千年文明最深邃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