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我的茶园香

来源:《江南水乡文化》        发布时间:2009/6/8 17:02:05        点击率:1211
  软软的枕着,头有丝迷糊地望向窗外,天空很蓝,很澈,很清爽,夹着一身的疲惫,在载向回家途中的车子中,仿佛是欣慰般的微笑,在沉沉入眠的那一刻,悄然绽放在颊上。
  眼前是迷雾的一片,我轻轻拨开缭绕雾纱,看见一身装备的自己,在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中,在怦怦跳越无法遏止的心动中,一步一个脚印,和同学,和朋友,和导师,乘着犹若时光机的机器,把我们带进那一片历史曾经沉淀的岁月。
茶博——中国茶叶博物馆。
  步入的途中,我仿若一个孩子般,按耐不住的欣喜,东瞧西瞅的,这是一个我不曾踏入的世界,听过,看过,说过,问过,是电视,是嬷嬷,是想象?
一下车,是清新的空气入鼻,洗濯着我那浑浊的视眼,苍翠青珑,是夏草迷人的笑靥,是芭蕉掩面遮羞似的沉醉,是左右两面漫漫茶树带来的视觉冲击。
阳光下闪耀着异样的光芒,在每一片叶子的极力展示下,那茫茫绿海,浮现在眼前,风过,叶飘,似浪。
恨不得抓住眼前的一切,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不知不觉中,已然踏入了博物馆。
  进入眼帘的是巨大的“茶”字瀑布,高足有4米,宽也在3米超外8?一个典型的艺术字,伴随着汩汩从天而降的溪流,那水是缓的,不急,不似瀑布般惊天动地,却在一静一动中,仿若那“茶”也缓缓走向自己,介绍着自己,羞怯地一笑,转而抓住我们的心。
  迫不及待的,一次难忘的经历在灼灼的想念中开始走向历史早已注定的现实中。
  《尔雅》曾记载:“槚,苦茶。”约是秦汉时期,早茶,即为槚。
  因而据记载,中国乃是茶文化最早的发源地。
  野生型大茶树,最高龄达2700多年,多见于云南,四川,贵州一带,其气候温暖湿润。
  伴随着讲解,仿佛置身在那片原始森林中,看展图,听神农尝百草,一日间竟72次中毒,无意品茶,才解毒的故事,茶的形象仿佛是一个翘着鼻子的小伙子,做了好事,等着奖赏,身子光溜溜的,还写着:药用——可杀菌——食用,倍儿棒!
  蓦地,他一下子没了隐,原来是遇到了老祖宗吴理真。
  后人曾说“仙茶八株,不生不灭,服之四两,极地成仙。”
  意思就是啊 ,那西汉的吴理真不知道走了什么运,遇上了仙女,巧得茶籽,种的不用多说,就是仙茶了 呗。
  自然,他也就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种茶名人,后称“甘露祖师”。
  时间在前进着,不知觉中漫过脚背,被划割成一段一段,接着就是那一秒了。
  我看到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了茶文化,最澄、空海禅师入唐,带回了茶回日本,韩国,我看到宋朝赵佶《文会茶》,明代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王问的《煎茶图》,唐奄的《事茗图》,明白环境与茶直至重要。
  我喜欢斗茶,明代那散茶没趣儿,不如跨入宋代,看通体黒釉的建窑盏,那呈白色的茶汤,那因斗茶而更显茶白的汤花,那在冲入热水后,渐渐泛起犹若泡沫的液子儿,那叫一香。
  我迷糊在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紧压茶,保健茶,含茶中,那一个个名儿,晃着我的眼睛直闪呦,天啊 ,这茶,还真不是一般的多Y,
  我摸着电脑玩,看茶叶加工,杀青——揉捻——萎凋——发酵——干燥,想着在我的手中,那翠翠的茶叶儿飘着幽香,嬷嬷笑着露出没了牙齿的嘴巴,念着:“艳儿,可真好闻!”
  我瞧着,便大大方方的买了茶包,叹一口气,看紫砂壶飘过眼前,想着陶瓷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摸着扁扁的荷包,看那些精致的华美的实用的各式的茶具,吸吸鼻子,唉,没钱买啊!!
  我有看到四桶茶叶揉捻机,那所谓的粉碎茶细胞,冲泡茶汁浸出,更甚者使之卷曲成型,那样子很美,
  我看到三沸图,鱼眼,涌泉连珠,腾波鼓浪。
  我想着,云南的烤茶,西藏的酥油茶,好像返回以前的时光,在四川的茶馆,茶摊那儿,学学老爷们,拐着胳臂,却大声喊着:“来咯——客官,看好类。”说着便一甩那白布儿,提着茶壶,隔着个三米的,直泻而下,不约多少茶时间,那小小的杯上满满的逸着还泛着白花的茶水……
  我在做梦,不得不提醒自己,是的啊 ,我在做梦!
  我记得我和伙伴们在就近的餐馆吃了午餐,下午还去了南宋官窑博物馆,怎么可能呢?我怎么可能一下子成了那民国时期的小二了呢?
  是的,我是在做梦8?
  即使那个时候,吴觉农先生成了当代茶叶事业的奠基人,是当代的茶圣,茶的发展史无前例,即使那个时候小农经济有些许被破坏,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那被称之为“短暂的春天”的梦呓般美好的时光啊……
  蓦然的,一阵踉跄,车子颠了一颠,从睡梦中清醒过来,果然我不是那个很帅气的千里到茶的小二啊……
  笑了一笑,环顾四周,睡着呢,我的伙伴,真香,你有梦到什么吗?
  寄语:发现自己的想法,即使再不可能,再渺小,那也是自己,对生活有着最殷切希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