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博 物 馆 之 旅

来源:《江南水乡文化》        发布时间:2009/6/8 16:56:23        点击率:984
  今天天气很好,空气很好,心情也很好。怀着这样的好心情,我和我的朋友们,穿过一片茶园来到了青山环抱中的中国茶叶博物馆。
  进入大厅有一块巨大的水墙。之上就刻了一个大大的“茶”字。茶原来并不叫茶,“槚”“”“蔎”“茗”“荼”都是它的曾用名。如此美妙的名字,估计也只有在云南一代的几株古老的乔木茶树能够有幸被这样称呼过。相对于以上名字,“茶”字根据陆羽的注释,则是在唐玄宗时期出现的。
  在唐代,人们喝茶并不是如现代人一样将一些散茶放入杯中再泡制,而是将茶制成茶饼,需要饮用时再将茶饼碾碎泡成茶汤。这种喝法在宋代依然沿用,不过宋人喝茶不仅是消遣,还是一种比试,这种比试被称为斗茶。一直到了明朝,喝散茶才慢慢兴起。而在清朝,装在锡灌里的中国茶叶已经销往世界各地。中国茶叶享誉世界。
  茶叶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绿茶、青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黑茶和黄茶。不同种类的茶通过不同的泡制方法,带给人们不同的乐趣。先说不同泡制方法,绿茶适合用75℃~80℃的水泡。乌龙茶则必须要用100℃的水才能将它的“能量”发挥到极致。再说不同民族,西藏人民喜爱酥油茶,云南人钟爱烤茶,四川人爱喝盖碗茶……最后来说一下茶具,明代以前是没有茶壶的,那时的人们有执壶冲泡茶饼。宋人斗茶为了便于看清谁的茶汤上的沫比较白,多用黑色的瓷碗。
  说到瓷,就不得不提到我们接下来来到的中国官窑博物馆。官窑博物馆坐落于西湖边上的玉皇山下,建在有名的郊坛下官窑遗址之上。在此,我们领略到了瓷器在中华文化中的那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无瓷年代,人们使用石器和陶器,陶器按时间分为红陶、灰陶、彩陶、黑陶。然后,在汉代的浙江出现了青瓷。因此,青瓷也被人们称为母亲瓷。随着时间的发展,才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瓷器,如:白瓷,青花瓷等。
  如是说来瓷器好像是从淘器演变过来的,那么它们的区别有哪些呢。首先,陶器使用一般的泥就可以制成的,瓷的原料则是瓷石;再者,烧制陶器的温度为800℃,而烧纸瓷器则需要1000℃以上;最后,也是最明显的,陶器是不上釉的,瓷器表面则覆盖了如同玻璃一样的釉。也谢不同点导致了陶是陶,瓷是瓷。
  今天,我们参观的是官窑博物馆。官窑,顾名思义就是它烧制的瓷器供皇宫使用,老百姓是不能用的。其实不止如此,当年宋徽宗下令建了第一座官窑后,从此处出的瓷器普通人连看都看不得。不过,也不要以为官窑出的瓷器日子能好过到哪里去。被选中,送入皇宫的瓷器固然是飞黄腾达,而没选中的必须要当即砸碎,就地深埋。
  听着解说员的介绍,我们来到了期待已久的郊坛下官窑遗址。
  凝视着旧时官窑的断墙,耳边仿佛传来了龙窑中火焰的呼呼声。就着那声音,我好像感受到千年以前人们正在我身边为中华文化屹立在世界文化之颠而忙忙碌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