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博物馆之旅小体会

来源:《江南水乡文化》        发布时间:2009/6/8 16:54:15        点击率:1048

  在我之前的生活里,逛街,逛网站就比较多一点,逛博物馆,是不怎么能想到的事,更别说是一下子逛两个博物馆了。
  但是我跟庆幸,能够在“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实习近一个月之后去“中国茶叶博物馆”和“南宋官窑博物馆”参观。因为我想,只有对博物馆,和相对文化有所了解之后,才能更好的吸收这次“博物馆之旅”的精华。
  第一站是“茶博”。
  “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常饮品了。对于杭州人来说就更加了。出门碰到推销茶叶的,就跟人家说,我们是从杭州来的。因为杭州有个地方叫龙井,这个地方产一种茶叶叫龙井茶。大名鼎鼎的龙井茶,它的影响力一点也不亚于“西湖”,谁都知道“龙井茶,虎跑泉”这对绝配的组合。再加上这里的弱碱性土质适合茶树生长,于是就有了山坡上大片大片的茶园,“中国茶叶博物馆”设在杭州龙井,也算是实至名归。
  但是,上到几十岁的老茶客,到十几岁的新茶友,“牛饮”的占大多数。虽然天天见面,但对它的认识却不深。
  原来茶树的原产地是在西南地区。原来,茶树不都是长的和杭州的一样的乔木,还有灌木,原来云南的野生大茶树最老的已经又2700多年了……
  原来茶按制作方法和品质的不同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种。
  原来之前茶都是用来煮着吃的,到朱元璋时才又与现在相似的散茶饮茶方式。
  原来最好的储茶方法不是把茶叶放在冰箱里,而是放在锡罐里。
  原来泡茶的水按沸腾的程度分为“鱼眼”,“涌泉连珠”和“腾波鼓浪”。不同的茶要用不同的温度冲泡。比如普洱、乌龙茶就要用沸水冲泡,名优绿茶就要用80度左右的水冲泡,不然就会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C,还会使茶汤颜色不好看。
  茶是天然饮品,健康环保,不仅可以美容减肥,还能抗电脑辐射。天天对着电脑的年轻人,应该是时候把瓶装茶饮料放在一边,拿玻璃杯泡一杯绿茶来品,看茶叶起舞的同时,还能静下烦躁的心。
  我是学编导的,“杀青”这个词听的很多,都是形容一个短片,或电影、电视剧拍摄完成。现在才知道,“杀青”这个词是制作茶叶的一道工序,是沿用过去的。杀青就是说,用高温抑制酶活性,使茶叶保持绿色,同时去除青草气形成茶香,去除一部分水分,使叶子变软。真是长见识了~~其实细想,这两个“杀青”虽然在不同领域,但是也有相通的意义,电影电视制作也是一整套的程序,拍摄杀青只是完成了其中一个部分,使整个作品有一个大致的“形状”,和茶叶制作的杀青意义相当。
  西藏的酥油茶,四川的盖碗茶,徽商的茶庄,逼真的制景,异域风格,比拍摄现场的场景更真实。
  了解了茶的历史、制作工序、种类等之后,吸引我眼球的是一些不同年代的茶具,从小我就对瓶瓶罐罐的感兴趣……

  这是个玉茶壶和象牙的取茶器。把手部分还有两个雕刻精美的小乌龟。从它们的制作工艺上看,这两件茶具的主人一定非富即贵,也可以想象,当时盛行的茶文化……
  说气瓶瓶罐罐,下午我们就到了“南宋官窑博物馆”。
  中国是瓷器之乡,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博物馆就建立在玉皇山下南宋官窑的遗址中。
  南宋官窑以青瓷为主,而青瓷就是中国瓷器的开端。
  所谓官窑就是专门为皇宫烧制瓷器的窑。和选秀女一样,要选入皇宫简直万里挑一。而落选的次等品,绝对不会流落民间,而是全都摔碎,就地深埋……所以展厅内没有一件完整的瓷器,都是工作人员按破碎的纹路粘起来的。即便如此,我们依旧可以看出这些落选的“美人们”拥有优美的曲线,光滑的皮肤,柔和的肤色。她们并不艳丽,但简单中透着时间掩埋不了的气质。
  想来青瓷和杭州也有着共通之处,她们都不属于五光十色的范畴之内,但都含蓄不张扬,有的只是不诈眼的绿……
  瓷器的形成经历着红陶、灰陶、彩陶、黑陶、白陶、印汶硬陶、原始瓷这样一个过程。而最大的差别在于,陶器的烧制温度是800度,并且没有上釉,而瓷器的烧制温度要在1200度以上,并且有玻璃状的釉。当时出口西欧,有着浓厚外族风格色彩缤纷的瓷器,表面粗糙,是釉上彩,而表面光滑,例如青花瓷,就是釉上彩。
在英文中中国和瓷器一样都叫做CHINA。可见,但是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但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的茶叶和瓷器运往世界各地。从南亚到欧洲,中国的瓷器遍布世界各地。并且很受欢迎。有的瓶子颈部破了,主人舍不得扔掉,用铜制的代替,继续使用;有的怕受到磕碰,还在瓶口镀了金……
  瓷器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所以从它们身上,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状况。
  这次的博物馆之旅,让我了解到原来每天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东西也有这么深厚的历史底蕴。原来,博物馆并不是个单调乏味的地方,它可以和现代结合起来,它可以从很多角度去吸引各个年龄层的人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