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研精良 人生一乐
来源:《余杭文体》 发布时间:2011/1/13 21:12:59 点击率:1464
余杭博物馆收藏的一对文彭石质印章,是他于1536年39岁时所刻,白文篆字“笔研精良”隶款“嘉靖丙申冬日作 文彭”和朱文篆字“人生一乐”隶款“仿名人刀法 三桥”,二印之印面均为2×2厘米,高2.9厘米,龟形钮。

笔研精良 人生一乐
边款“嘉靖丙申冬日作 文彭” 边款“仿名人刀法 三桥”
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书画家。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著名书画家文徵明长子。少承家学,篆、隶、真、行、草并佳,体体有法,并自成家,不蹈父迹。授秀水(今嘉兴)训导,官国子监博士。工书法,初学钟、王,后效怀素,晚年则全力倾于孙过庭,以篆、隶最见精粹。尤精篆刻,风格工稳,与其弟子何震并称“文何”。原多作牙章,后得冻石,乃多刻石章。为后世所宗,称为流派印章的开山“鼻祖”。
印章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上个世纪3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三枚铜质印玺(见《邺中片羽》),这说明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已有了印章。
明代是篆刻流派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文彭、何震(文彭弟子,与文彭并称“文何”,是“雪渔派”的创始人)之后,篆刻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文人雅士加入到篆刻的行列,活跃了篆刻艺术的气氛,当时除了篆刻印面之外,他们还在印章的侧面刊刻名款和跋文,以表达印外之趣。于是便有了书体、刀法、情趣等种种讲究,从而也大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内涵。不少印人用在边款上的功夫比在印面上的功夫还多,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当时印人刻款或单刀、或双刀,文彭此二印的印款,即采用先写文字,再用双刀依墨下刀,这种方法就像是在刻碑。
文彭师法乎上,成为领衔人物,开创三桥派,明清时期有许多印人拜倒在他的印风之下。周亮工认为是因其:“胸中多数卷书,故能开朝花以启夕秀。”
明代篆刻家朱简在《印经》中说:“自三桥而下,无不人人斯(李斯)籀(史籀)、字字秦汉,倚欤盛哉!”清初篆刻鉴别家周亮工的《印人传》卷一《书文国博印章后》中称:“印之一道,自国博(文彭官号)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云乃遍天下。”其影响如此之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篆刻“直接秦汉之脉,力追正始”(明代吴正旸《印可》自序)。又谓:“印章汉以下推文国博为正灯矣。”把文彭置于一种不可动摇的地位,一种秦汉印嫡传与正统的地位。《印人传》中很少有人获此殊荣。
“‘笔砚精良’乃‘人生一乐’”可谓是文彭醉心翰墨的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