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元代热兵器—“天佑”铭铳

来源:《余杭报》        发布时间:2011/1/13 21:29:04        点击率:1571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世界化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到宋代,火药的制造与使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已能利用火药的特性,根据不同需要,制造出燃烧火器,爆炸火器和管状火器。

燃烧火器多种多样,如北宋的“火药鞭箭”,削竹为箭,前端缚火药团,用以放火烧人烧物。若缚在箭镞附近,用弓发射,就叫“弓火箭”。以弩发射则称“弩火箭”。

爆炸火器有“霹雳火球”、“蒺藜火炮”、“震天雷”等,多以陶瓷或生铁为外壳,有很大杀伤力。

管状火器,即后来的枪炮之祖。起先在长竹竿前端缚火药筒,点燃后向前方喷火以烧伤敌人。后来用长枪代替竹竿,火药燃尽后长枪仍是战斗的有效兵器。但不论是竹竿或长枪,它的药量及使用次数均有限制,到了大约元末明初,又创制出金属管状火器——火铳。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铳皆为元代之物。

此件元代刻有“天佑”年号的火铳,1983年在瓶窑废品收购站拣选。长32.6厘米,口径5.7厘米,黄铜质,呈褐色。分前膛(铳管)、药室(铳腹)、后銎三部分。前膛和后銎的口尾两端加厚起棱,药室前后各铸两道凸箍,中有一导火孔。铳管上阴刻“天佑丙申朱府铸造”八字,“天佑”即元末张士诚自立吴王的年号,“丙申”年即公元1356年。此器的发现对我国古代热兵器的发展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995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余杭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