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

北宋“雪堂”砚与苏轼

来源:《中国文物报》        发布时间:2011/1/13 21:32:50        点击率:1320

浙江余杭市博物馆藏品中有一方底部刻有“雪堂”两个篆字的石砚,据记录此砚是1967年在安平寺出土的。

    

                                  “雪堂”砚                       铭文拓片

安平寺,位于余杭市临平镇西二里处,据《临平记补遗》载,是“五代清泰元年(934年)吴越王钱元瓘时所建的”,宋治平二年(1065)改名安隐寺。安隐寺北倚临平山,西南墙外有一眼“安平泉”,正南30余米处有一石宝幢,上刻着陀罗尼经。经幢上有“唐大中十四年正月二十日建”记年,背面刻有“保境平安,迩远宁谧”。可惜安隐寺与经幢均毁于“文革”。

“雪堂”砚为抄手端砚,长17厘米 ,高4厘米,宽10厘米,质地细腻。砚面有浅凹的墨池,除砚底刻有“雪堂”二字外,砚之左右两侧分别刻有“元佑六年十月二十日余自金陵归蜀道中见渔者携一砚售人余异而询之”、“□□得于海滨余以五百缗置之石质温润可爱付迈以为书室之助”。(见拓片)

长方形抄手端砚是宋代砚式的主流,宋代对砚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是并重的。此砚从形制上和砚中所记“元佑”年号来看为宋砚无疑,再从字体的风格来看颇似宋代大书法家苏轼,虽用的是“铁笔”,仍不失苏字之丰腴。

苏轼是一位少见的旷世奇材,他虽官居三品(当时无一品,实际上仅次于相位),政务繁忙,但仍具有文艺上全方位出击的本领。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书法上,他是宋代尚意书风的肇始者和旗手,名列“宋四家“之首。可以说,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还没有一个人能同时在文学、书法两方面取得过如此巨大的成就。

据《苏东坡全集》、《苏东坡传》等记载,元佑六年(1091)苏东坡任吏部尚书。同年八月任颖州太守。十月十四日起苏轼告病。“迈”是他的长子苏迈。“雪堂”是苏轼的室名,是他谪居黄州时的会客室,因在下雪天盖成的,故以“雪堂”名之。由此可见,砚中所记正是苏轼出知颖州期间趁病假转道南京,由长江水路返四川故里,途中购得此砚的过程。

至于此砚如何流落到余杭就更不是什么奇异之事,因为苏轼曾二度知任杭州,在杭期间,余杭的洞霄宫、径山、安隐寺、临平山、佛日寺等地常成为苏轼与当时文人墨客的雅集之地,这些均有苏轼的诗文为证。因此,饮酒作赋之后将此砚遣落或转赠他人甚属平常。据《临平记》所载,熙宁七年(1074)八月十二日苏东坡与道潜和尚游安隐寺时曾题诗安平泉:  

闻说山根别有源,拨云寻径兴飘然。

凿开海眼知何代,种出菱花不计年。

烹茗僧夸瓯泛雪,炼丹人化骨成仙。

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

苏东坡题安平泉一诗,据明代仁和大学者沈谦说:“东坡真迹旧藏于安隐寺中,为临平墨宝,后为白氏(杭州知府)所得,不知所终。”据《临平记补遣》载:“国初,白刺史爱厥墨迹,以膺书易去。”所幸寺僧己将诗刻于石碑,得以流传后世。